“正因周瑜自负,他愈会应允主公之条件!”
“试问子敬,周瑜是让出柴桑,保全性命,视为屈辱。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e8zw.net”
“抑或城池被破,身为阶下囚,更为屈辱?”
梁翰面带冷笑,以反问释鲁肃之疑。
鲁肃身躯微颤,恍然大悟。
沦为阶下囚,跪拜于刘备足下,何须多问。
对周瑜而言,后者之辱,百倍于前!
“敬与周瑜相交甚久,竟不及军师洞若观火,惭愧惭愧。”
“诚然,两害相权取其轻,周瑜必择前者。”
鲁肃自嘲之余,向梁翰一揖。
梁翰此番释疑,刘备脸上之忧色顿消。
“好好好,便依军师之计。”
“时不我待,吾即刻遣使入柴桑!”
至夜,月华如水。
柴桑府堂之内,周瑜眉头紧锁,凝视手中刘备亲笔之书。
左右贾华、贺齐等将,皆暗自窃喜,眼中难掩激动之色。
方才,刘备之使入城,携刘备亲笔之书,及亲口之诺:
“若周郎肯舍柴桑,吾自当解北门之围。”
“城北江畔,备百艘渔舟以待,汝可率残部,往投孙策。”
诸将正愁粮秣将尽,恐困死于柴桑。
“周都督,城中粮秣,至多支撑十日。”
“粮尽之日,士卒必乱,不战而降。”
“柴桑亦难守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不借此良机,为主公留存兵马?”
贾华当即进言。
当然,此理由不可直言保命,而需言为孙策保存实力。
此等冠冕堂皇之辞,不可或缺。
“吾周瑜何人,岂会向那大耳贼俯首,以柴桑为代价,换取逃生之路?”
“吾之颜面何在?又何颜面对伯符?”
周瑜怒拍案几,愤愤然质问诸将。
显然,于周瑜而言,声名尊严,重于士卒性命。
“都督啊,大丈夫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
都督允诺刘备之条件,实则有损都督之威名矣。
然此等屈辱,总胜于城垣沦陷之后,都督为大耳贼所擒,沦为彼之阶下囚徒,胜出百倍有余乎?
末将恳请都督再三思忖也。
贾华又是一番剖析利弊,苦心孤诣地劝解。
周瑜身形一震,眸中瞬间掠过一抹惊惶之色。
其脑海中,立时浮出一景:
刘备端坐于高位,梁翰侍坐于侧。
那主臣二人以胜者之傲慢,冷眼旁观着他这阶下囚,卑微地跪伏于他们面前。
那屈辱之感,较之取其性命更令人难受!
相较之下,以柴桑之城换取一线生机,那点屈辱倒显得微不足道矣。
周瑜复执起那道书信,再度审视,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之后。
周瑜长叹一声,不情愿地一挥手:
“回复那大耳贼,言吾应允其所提条件矣。”
贾华、贺齐等诸将,无不如释重负,仿若重获新生一般。
“都督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也。”
“此番柴桑之失,实乃韩义公未能守住水营之过,非都督之责。”
“为主公留住六千兵马,主公定然大感欣慰也。”
贾华欣喜之余,忙对周瑜一番阿谀奉承,欲为周瑜铺设更舒适之台阶。
周瑜却无视贾华之谄媚,凝视着手中刘备之亲笔信函,嘴角勾起一抹嘲讽之冷笑。
“此必是那梁翰之计谋也。”
“汝以为,吾周瑜屡遭其算计,此番还会被其愚弄乎?”
“汝欲诱杀吾,吾便来个将计就计,趁机突围而去!”
……
两日之后,夜幕降临。
北门城下,喧闹嘈杂,人声鼎沸。
柴桑城内之百姓,皆被驱赶至北门一线,更被逼换上江东军之衣甲。
这些饥饿至虚弱无力之百姓,皆惶恐不安,不知周瑜意欲何为。
周瑜则背负双手,立于城头之上,冷眸俯视着这些惊慌失措之百姓。
“都督,末将着实不明。”
“吾等既要出城,何故带上如此多百姓,还令其皆换上我军衣甲,岂不成了累赘?”
“再者,刘备许诺撤去北门围营,都督为何下令,将兵马全数集结于南门?”
贾华终是忍不住,向周瑜质疑起来。
周瑜冷哼一声,反问道:
“贾华,汝当真以为,刘备会放吾等离去?”
贾华一愣。
“那大耳贼虽自诩仁义,实则心狠手辣。”
“那梁翰更是狡诈多变,毒计频出。”
“此二人,岂会眼睁睁看着吾等六千兵马离去?”
“故吾断定,此乃梁翰之诱敌之计,以放吾等生路为由,诱吾等从北门而出。”
周瑜抬手朝城北方向一指:
“刘备看似撤去北门围营,实则必在暗中设下伏兵。”
“吾军一旦出城,定会落入其埋伏之中,六千兵马恐将全军覆没!”
“吾与汝等亦将命丧大耳贼之刀锋之下!”
此番言语,听得贾华心惊胆颤,霎时间冷汗涔涔。
“都督之意,那刘备是在使诈?”
“可刘备之使者言,刘备以长江为誓,必会撤去北门之围,还会在江边备下百艘船只,放吾等自行离去。”
“刘备当真会背弃誓言?”
贾华虽已惊醒,却仍心存几分侥幸。
毕竟,汉室之誓重如泰山,刘备身为显赫诸侯,亦曾指长江为盟。
刘备竟敢背弃盟誓,致令天下英雄嗤笑之。
“时下天下纷扰,诸侯间皆是诡计多端,为争寸土而无所不用其极。”
“吾不信,刘备能超脱此例。”
“即便刘备心存善念,欲释吾等,料那梁翰亦必不从,定会怂恿刘备行诈,以除吾与六千将士矣!”
周瑜面上尽露嘲讽之意,言辞间尽显自负与笃定,恍若对刘备、梁翰了若指掌。
贾华闻言,不敢有疑,连忙言道:
“既然都督已识破刘备之奸计,缘何仍肯应允?”
周瑜嘴角微扬,勾起一抹冷笑。
“正因吾已洞悉其奸,方欲将计就计,乘势率尔等突围,杀出一条生路。”
贾华愈发困惑,全然不解周瑜之深意。
“那大耳贼既欲伏击吾军,其主力必调至北门外设伏。”
“如此,其余各门之兵力,自会大减。”
“以百姓伪装成吾军,驱之出北门,以诱大耳贼之伏兵。”
“吾却率尔等自南门杀出,出其不意,突破其南面之围营,乘势退往豫章郡,而后转走陆路,往伯符处会合。”
“待那大耳贼醒悟之时,吾等早已如飞鸟离笼,将其远远抛诸脑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