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民怨四起,恐将引发民乱,有损主公与督君仁德之名。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jinruta.com”
贾华急忙提醒道。
“百姓若饿死,柴桑城依旧是孙家之基业。”
“士卒若饿死,柴桑城则将易主为刘!”
“时至此刻,但能保住柴桑城,仁义爱民之虚誉,又有何益?”
“至于民乱,谁敢作乱,便格杀勿论!”
周瑜语气冷冽决绝,面上显露前所未有的狠戾之色。
贾华心中一颤。
这位周都督,竟是甘愿背负恶名,亦要誓守柴桑。
贾华眼珠微转,复又提醒道:
“即便搜尽百姓之粮,亦仅足支撑不足一月。”
“主公若不能在此期间击退刘备,柴桑城终难保全。”
周瑜一声沉吟,森冷面容掠过几丝无奈。
“贾华,你以为我等能突围而出?”
“刘备五万大军,四面围困,水泄不通,突围唯有死路一条!”
“唯有坚守,方有一线生机,以待伯符来援!”
贾华恍然大悟,明了周瑜之无奈。
不择手段死守,实乃突围无望。
“末将已明其意。”
“唉”
贾华不再多言,唯余叹息,领命而去。
周瑜强撑病体起身,步至门外,怒目望向柴桑城外。
仿佛遥见刘备与梁翰正弹冠相庆,观赏柴桑城上空烟火。
“刘备,梁翰!”
“尔等君臣欢喜过早矣。”
“吾周瑜纵是牺牲满城百姓,亦要与尔等决一死战!”
……
七日之后,刘军大营之中。
“据越城逃难百姓所言,周瑜于粮库遭焚之后,下令搜刮全城百姓之粮以供军用。”
“现今百姓存粮已尽,城中民怨鼎沸,时有聚众反抗之举。”
“周瑜却下令血腥镇压,七日之内,已斩百余人。”
“城中百姓多已断炊,反抗无力,只恐难以支撑数日,便将饿死。”
魏延宣读城中最新谍报。
帐内一片哗然。
刘备眉头紧锁,沉声道:
“柴桑现今仍为孙策所领,满城百姓皆是孙策之民。”
“周瑜身为孙策之臣,焉能对自家百姓,如此狠辣无情!”
显然,刘备对周瑜之行径极为不满。
诸侯逐鹿天下,行事多霸道,待百姓往往血腥粗暴。
诸如曹操屠戮徐州,袁术对治下百姓敲骨吸髓,横征暴敛,孙策平定江东之时,更是常将久攻不克之城围成死域。
周瑜身为孙策麾下,为死守柴桑,自是做得出不惜搜刮民粮,逼百姓至绝境之举。
刘备奉行王道,岂能认同周瑜如此作为。
“若我等继续围困,纵得柴桑,满城百姓亦将亡绝,吾所得亦不过一座空城。”
“军师,备之意,我等是否暂解柴桑之围,再从长计议?”
刘备望向梁翰,言语间透露退兵之意。
“攻占柴桑,乃既定之策,岂能半途而废?”
梁翰断然拒绝,却言曰:
“主公秉持王道,不忍满城百姓饿毙,此乃主公之仁义,自是善举。”
“然若主公开此先例,日后每攻一邑,敌皆以城中百姓为质,胁迫主公,又当何以处之?”
“莫非,主公皆需撤围不战乎?”
“如此,江东何时得定,汉室又何日复兴?”
梁翰声色俱厉,复为刘备授业解惑。
刘备身躯微颤,恍然若悟,面上不禁浮现羞愧之色。
“多谢军师指点迷津,备如醍醐灌顶,受教匪浅。”
“如此观之,备实乃妇人之仁,目光短浅矣。”
刘备旋即起身,向梁翰拱手致谢。
继而若有所思,言道:
“撤围是治标之法,速破柴桑,方为两全之策。”
梁翰微微颔首,以示赞许。
刘备能一点即透,悟出速破柴桑方为关键,其眼界胸襟,确有精进。
“然周瑜搜刮百姓粮秣殆尽,其军心已稳,尚可支撑旬余。”
“吾等又如何于旬日之内,攻克柴桑?”
鲁肃之提醒,令刘备面色复又阴沉。
梁翰却是一笑置之,从容言道:
“主公勿忧,翰已思得一计,三日之内,必破柴桑!”
三日之内,可破柴桑?
刘备精神为之一振,眸中顿现惊喜之色。
昔日梁翰之计,乃遣丁奉、蒋钦二将,焚毁周瑜粮草,使城中守军不战自乱,以破柴桑。
孰料周瑜心性狠辣,竟想出搜刮百姓粮秣之策。
而今柴桑城中粮秣,足支半月有余,军心已复。
此情此景,梁翰竟仍有良策,三日之内可破柴桑?
诸将面面相觑,目中多有疑虑。
刘备却深信不疑,当即问曰:
“未知军师有何妙计,可三日破柴桑?”
众将亦瞪大双目,齐聚梁翰身前。
“周瑜虽骄矜自负,然非愚钝之辈。”
“其所以在粮草被焚之际,犹不肯弃城突围,反不惜饿死百姓,强行搜刮粮秣以续命。”
“缘由亦简单,因其深知我军四面合围,断不会给其突围之机。”
“因其别无选择,唯有继续死守。”
“然周瑜亦应明了,搜刮所得粮秣,至多支撑半月,半月之后,粮尽援绝,其军心必溃,城破身亡,在所难免。”
“故,主公需予其一活路,使其得以离开柴桑。”
刘备神色变幻,梁翰之言,似有所悟,又似懵懂。
梁翰轻啜一口香茗,续而言道:
“主公可遣使至柴桑城,向周瑜许以诺言,只要其肯率军撤出柴桑,主公必放其生路。”
“主公可撤去北面围营,并于北江之畔,备下百艘粮船。”
“其可率军由柴桑北门而出,至江边登舟,顺流东下,投奔孙策而去。”
如此一来,我军岂不兵不血刃,三日之内,柴桑城便唾手可得矣。
梁翰遂将全盘计策,娓娓道来。
刘备闻之,恍然大悟,颔首赞许道:
“军师此计甚妙,确是速取柴桑之上策。”
“此番征战,首要之务在于柴桑,周瑜六千兵马之存亡,尚在其次。”
此刻,鲁肃亦心领神会,却提醒道:
“军师此计,诚然为速取柴桑之上策。”
“然周瑜素来自负,恐其视主公此条件为羞辱,而拒不纳降乎?”
刘备闻言,一时语塞。
鲁肃所虑,亦在情理之中。
江东周郎,名震四方,智勇双全,何许人也。
为求生路,向其俯首称臣,拱手让出柴桑,以求活命。
此事传出,周郎威名何存?
他又何以颜面对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