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超级避难所
2月13日。如同一处巨型工地的农家小院地表,逐渐归于平静。曾经遍布于这里的戈壁,丘陵,村落,以及农田遗址等等,连同覆盖其上的积雪,都被一同扫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滑而广阔的水泥地面。其间,又有零星一些建筑屹立其上。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施工。在数千万人的努力,以及不计其数的机械工具的帮助下。农家小院从地下5层到地下1层,都已施工完毕。苏武曾经在设计图中绘制出来的超级避难所,至此全部由蓝图化为现实。这种巨变,首先反应在系统面板上。便是避难所的等级,由原本的中型避难所,连续跨越式的提升了好几级。直接晋升为超级避难所。每日固定生存点,从5点增加到8点。再算上天灾并行带来的额外加成,每天实际获得的生存点保底在11点以上。并且除此以外。苏武还总计获得了1200点生存点的一次性奖励。这一笔巨额的生存点奖励,对于苏武来说来得极为关键。在它到账的第一时间。苏武甚至都没有让它在面板上存在超过一分钟,就尽数销了出去。整整1500生存点。包括避难所升级带来的所有一次性奖励,过往每日固定生存点积累,以及偶尔一些日常任务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了同一项的升级之中。最终获得了第1代量子计算机。让苏武避难所的总算力,直接暴涨了一千倍。“升级之前,总算力为10个基数。”“实际上最多只能同时完全控制1000台蜘蛛机器人。”“相较于如今避难所里,数百万级的机器人和车辆规模,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只能将所有机器人的实际操作权限,交付给远程控制中心。”“现在进阶为量子计算机,将算力基数扩充到一万。”“则可以真正做到同时完全操控百万台蜘蛛机器人。”控制和完全控制是两个概念。单纯的数据分析,还有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操作。并不需要消耗多少算力。在以人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一个基数的算力,就足以支撑起百万台蜘蛛机器人活动。至于更加简单的人型服务型机器人和机器狗,消耗更是低的可以忽略。而完全控制,又是另外一回事。它消耗的算力会急剧攀升。带来的机器人的实际性能的提升幅度,却又远远没有它多消耗的那一部分算力那么明显。属于性价比极其不划算的事情。不过,事情没有绝对。尤其是在战场上。完全控制带来的那少量战斗力的提升,就显得相当重要。很可能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正常情况下。”“没必要完全控制那么多数量的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的巨额算力。”“真正的用处,在于管理农家小院的日常事务,以及负责位于秦岭山的前线战场。”随着在过去的一周内。又陆续的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整个农家小院避难所内。总人口数量已经正式突破4000万。如此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各种需求和问题。复杂程度远胜于过去。仅靠过去10个基数的算力。人工智能处理事务的时候,已经显得隐隐有些迟钝。这也是苏武在获得了上千点的生存点收入之后。那么迫切的想要一次性提升算力的原因所在。升级完毕。唤醒人工智能,重新激活对农家小院各处的掌控。苏武稍微上手测试了一番,很快发现。人工智能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整体处理事务的效率比以前至少提升50%以上。并且即使如此,它也只占据了总算力的千分之一点二左右。让苏武深深感受到了剩余算力的广阔和充沛。“有这么多的算力。”一时间,苏武心中既有暴富后的满足感,又有一丝不知道该如何将它用出去的茫然。那种感觉,就如同穿越前,给电脑配上了最顶级的显卡,日常玩的游戏却还是原来那些网游一般。思索了一会儿。他打开农家小院避难所的结构图。如今的避难所,虽然完成了最后的封顶工作。从外边看,已经是一座完全体的建筑。但内部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造。不少人甚至连标准宿舍都没得住,只能用帐篷临时凑合一下。至于建造优先级排到后面的种植园和活动区,就更是没影的事。而除此以外。避难所内恶劣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苏武自己活动的避难所区域。因为有最早使用生存点升级过的空气循环系统。质量始终保持在堪比末世前最顶级的自然景区的水准。但核心区以外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仅仅依靠苏武费了两位数生存点打造出来的空气循环系统,可没有办法供应4000万人的所需。只能先安装一些从其他附属避难所里拆下来的相关设备。进行替代。这些从设计之初,就没考虑过会用在一座超级避难所里的通风设备。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整个避难所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都因此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胸闷难受。只不过,在连安全和温饱都不太容易保证的情况下。这种并不致命的问题,没有被人太过关注。至于高高在上,又和底层隔离了太久的苏武。要不是因为偶尔出去探亲的柳茜茜,向他随口提过几句。他同样也不会注意到这方面的事情。“低劣的空气质量。”“更容易滋生病菌,影响人类的精神状态。”“不利于长久发展。”“现在,到了重新设计一套空气循环系统的时候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生存点,为其补齐缺陷。”晋升为超级避难所后。每天超过10点生存点的固定收入。让苏武有了些许底气,把它们应用在这些没有涉及到战斗和安全,看似没什么明确回报的民生项目上。而除了空气以外。向来与其密不可分的水,也自然同样被纳入了需要改善的范围。直径高达7公里的超大型避难所。每天仅最基础的饮用水,都需要消耗7万吨左右。如果再算上洗漱,卫生等等日常生活所需,最低起码要消耗百万吨以上。就这,还是进行严格管制后的结果。如果像末世前那样放开了让人使用,消耗最起码还得再增加个七八倍。 如此巨量的用水需求。让避难所内的水循环系统,一直处在极限的负载状态。并且水储量也严重不足。很多时候,前一天才刚刚冲进下水道的污水,第二天就得变成生活用水,重新输送到千万人面前。这个过程中。但凡有一环出现意外,稍微延迟几个小时。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需要增加更多的储水设备。”“不能全部依靠净化装置。”目前的农家小院避难所。采用的是在地下7层的超级仓库里,建造一座30万吨储量的水库。前边6层,每一层建造一座10万吨的净化水厂的模式。为整座避难所4000万居民供水。按照苏武的思路。接下来,在具体到每一层的居民区之中。还会按照每5万人一片的居民区,再建设一座水塔的方式。增加近千座储量在1000吨左右的水塔。然后,在正在扩建的地下第8层,继续新增一座800万吨级的超大型水库。以降低每个环节水循环的速度。避免出现意外。只不过,这样一来。就得再想办法外出寻找水源了。单单依靠地下水,可填不满那些新增的水塔和水库。“水源好找。”“地面上的积雪,还有不远处宽江支流河道上,已经彻底冻结的河水都可以利用。”“不过,根据检测。”“它们大多数都带有轻微的辐射和毒性。”“需要进行深度的净化才行。”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净化辐射,可没有单纯的过滤那么容易。但目前除了从这个途径获取水以外,去外地运水也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不止是苏武宝贵的运力,还需要用于运输人口和物资。另一方面,外地也未必有足够干净的野外水源。根据苏武在江河市以外的那些附属避难所里的检测结果。目前超过半数以上的避难所,周边的地下水之中。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污染。并不比地面的积雪干净多少。“外界留给人类的生存资源,真是越来越少了。”苏武忍不住有些叹息。稍作思索。他最后还是决定,就地收集冰雪作为水源。至于初步的净化装置。他打算在避难所的上方,也就是地表上,找一个地方安放。“说到地表。”“等腾出人手。”“可以正式考虑在避难所上边,继续建造一层属于地面的建筑。”目前的避难所上方。只有位于核心区范围的超大型电磁轨道炮的升降平台,以及零星搭建的一些临时厂房。对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考虑到苏武现在和未来,都有大量制造大型机械的需要。他干脆准备直接在地面上也建一层避难所建筑。将避难所扩充为地下7层加地上1层的结构。“另外,在地面上建筑的难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必要节省空间。”“地上那一层,可以直接拉伸到50米的高度。”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设计。50米的层高下。一层的空间。就超过了目前农家小院避难所整体大小的一半多。内部甚至足以完整容纳下末世前一栋接近20层的住宅楼。真要让苏武建造出这一层。他的避难所内部的空间,短时间内估计都要出现过剩的情况了。“虽然说,建造在地表以上的建筑。”“会遭遇更多的危险。”“但以快速水泥的强度。”“足以让它变得比大山还要坚韧。”“实际上的安全程度,其实比那些建造在大山中的避难所还要更强一点。”“而且,地上一层的建筑也可以作为缓冲层。”“抵御陨石撞击等等不可预测的危险。”“保证目前最核心的地下一层的绝对安全。”“还有,以后更加庞大的天谴级陆地巡洋舰,基地车,甚至是空天航母。”“也需要有一个足够宽敞的地方,才能顺利地制造出来。”思索到这里。因为好处实在太多。苏武已经没有了不去建造的理由。于是也不再犹豫,将建造地上一层避难所。列为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工程之一。2月17日。钢城。一架漆黑的战机,从城区中一座大型避难所上方的升降平台上,缓缓升空。在抵达一定高度后。引擎瞬时启动。在短短几秒内,便以超越了音速的速度,迅速地冲入更高处的云层之中。只在地面可见的视野内。留下一圈圈如同面包圈一般的白色烟雾。这是苏武刚刚研制出来不久,还未彻底量产的空冥级6代战机。整机全长23米,高7.3米。机身宽度5.3米,翼展24.8米。长度堪比两辆大巴车首尾相连,宽度也接近两车道。几乎快要追上大半个冰封级陆地护卫舰的大小。属于名副其实的空中巨无霸。而它的载重。除去必须携带的燃料以外,也仍然高达15吨。不比双翼直升机20吨的标准差太多。另外,再考虑到它的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速度又远高于后者,最高达到了4倍音速。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它其实就已经取代了双翼直升机。成为苏武手中最重要的空中运输力量。也是他倚仗用来在整个东洲,搭建真正的大洲级空中交通网络的基石。穿过云层。这架从钢城起飞的试验型空冥级6代战机。开始以3倍音速的巡航速度。朝着农家小院的方向飞去。两地400公里的距离。在如此高的巡航速度下,几乎瞬息而至。而随着它接近农家小院,开始逐渐减速和降低高度。一处从空中看去。仍然让人感到庞大无比的建筑,开始出现在空冥级6代战机的视野里。那是已经建成的农家小院地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