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军事水平不容置疑,可此时的匈奴在一代雄主冒顿单于的统领下正值巅峰时期,疆域之辽阔不输于大汉,是盘踞在北方的一个庞然大物,坐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s′l-x`s~w/.!c-o.m+
骑兵的数量让大汉拍马都赶不上!
韩信虽然高傲,但也早早地调查过这个恐怖对手的情报,匈奴不同于曾经的项羽。
项羽的楚国实力再怎么强大那也是农耕文明的作战模式,而匈奴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打法。
韩信一路率军收复代地失地,匈奴退到了平城,汉朝大军一来他们就跑,不少将领劝韩信乘胜追击,把匈奴人打趴下。
曾经秦朝能做到的事没理由他们做不到!
匈奴那么多骑兵,不能一战把他们打疼的话以后岂不是要年年遭受骚扰!
历史上刘邦轻敌大意也是有理由的,不亲眼见谁也不懂匈奴十数万铁骑的压迫力,能引起农耕民族血脉内潜藏的威胁感。
眼下趁匈奴大军在大汉境内,是咱们的地盘,狠狠地打,一旦让他们返回大漠,别说打了,恐怕找到对方都难。
韩信则陷入深深的沉思,出于汉朝战略安全的考虑自然是能打则打,可是..........
他一路上没有冒进,抱着先熟悉的匈奴战术的想法选择徐徐推进,可没想到遇到的敌人这么不堪一击,刚和汉军碰上便连连败退。
但这可能吗?
韩信超人的军事首觉总感觉对方有意在隐瞒自己的真实战斗力,诱敌深入。
按照匈奴骑兵的机动能力是完全可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汉朝军队反应不过来的速度发起大规模反攻。
现在好多人对匈奴的印象还停留于过去始皇帝时期的辉煌战绩,但其他的关于这个神秘邻居的具体信息根本一无所知。
韩信思虑再三,还是决定按照原有战术,徐徐推进,以先收复全部失地为第一要务,三十万汉军主力绝不能分散。
樊哙这个急脾气的有些不理解,但碍于韩信的威望选择听命。
李烨暗自点头,韩信果然靠谱!
如今汉朝对当前的匈奴几乎是一无所知,整体印象停留在秦时,韩信还可以凭借军事首觉做出正确的判断。
冒顿率领下的匈奴可不简单,这位第一代草原雄主可谓是把草原民族的狼性激发的淋漓尽致,其骑兵运用战术也都走向成熟。
以当今大汉的实力实际上做不到击败对方!
只能积攒国力等着未来有一天时机到来。
汉匈战争是一场农耕和游牧这两种不同体系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战争,打打和和,时间延续极长,现在只是初期,大汉无论是对匈奴的了解还是自身的骑兵数量,武器装备以及战术水平都达不到可以发起民族大决战的程度。`狐¢恋*闻-茓` ¢更/新′蕞¢全?
还真是急不得!
一个民族的事不是李烨插手可以干预的了的。
韩信敲定战术方针后,便展开阵势,先发挥其大汉最大的优势,完备的后勤补给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的体系化战术,三十万汉军如同一张大网般向平城推进。
匈奴根本不善于守城,见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计划没成功,一般人可能还不甘心,但冒顿则是精明果断。
他连守都不守首接退出了平城,要发挥匈奴擅长野战的优势给汉军狠狠戳上一刀。
汉军没经历血战便攻入了平城,全军上下对匈奴的轻视之心越发严重,觉得冒顿不过如此。
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战争还未结束,他们要把匈奴人赶出长城之外!
韩信连发数道命令整军备战,严规严训。
自己赢了一辈子可不能在这栽跟头。
接着便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推进,韩信的脚步越发谨慎,全军以防御阵势缓缓进发,这让不少将领发牢骚,急于作战的樊哙更是差点儿当场驳斥韩信,李烨眼疾手快把他拉了下来。
越是沉静的战场氛围,韩信就越觉得不对劲!
他也知道这么不打一场大战不行,但大战或许马上就来了。
冒顿好歹算个雄主,不会一仗不打的就退出长城。
有必要来一场真正规模的战役,让我好好了解一下匈奴到底什么成份。
果不其然...........
冒顿看似在撤退,实际上利用匈奴的机动优势前前后后地调集兵力准备来一招回马枪。
面前地对手实在是难缠,几次引诱都被识破,那就真刀真枪地来干一场吧。
此时的形势不同于历史上的白登,历史上见刘邦孤军深入,冒顿才敢孤注一掷地调集匈奴所有家底,西十万大军围困白登山。
可现在汉军不仅没上钩,反而行进越发谨慎。
冒顿不敢把家底撒进来,只聚集了二十万匈奴大军,先跟汉军碰一碰。
这些兵马大半都是骑兵,冒顿对自己的匈奴骑兵有自信,即使人数上不敌汉军但怎么着也不会吃亏。
很快匈奴的反击来临了!
如洪水般的匈奴骑兵向汉军扑来。
汉军纷纷瞪大眼睛,耳朵旁响起震天动地的马蹄声。
骑兵!
好多骑兵!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骑兵一同发起进攻。
不少人忍不住从内心升起一丝恐惧,仿佛第一次认识到匈奴这个种族。
幸亏韩信提前摆好的防御阵势,才使汉军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反攻不至于那么慌乱。′i·7^b-o_o^k/.*c.o\m′
韩信感受到将士们的怯场,立刻鼓舞士气。
“兄弟们,这没什么好怕的,想想身旁你们的战友,大家到了如今的地步会一起共渡难关,本将也会与你们并肩作战”
“这次可是与北方的匈奴人打,他们是外族,一旦攻破了我们的防线便会冲进内地,肆意屠戮我们的家乡父老,掳掠我们的父母妻儿,为了大汉,为了我们自己,杀!”
“全军上下,慌乱者斩,后退者斩,不服从将令者斩”
韩信恩威并施的一套稳住了军心,随后迅速展开部署。
为了应对匈奴人的骑兵冲击,他把汉军的战车围成一圈护卫在周围,长枪兵列阵,盾牌兵在前,并命令弓箭手放箭。
韩信清楚面对骑兵的冲击,在自己没有那么多骑兵的情况下,只有先挡住他们才可进行反攻。
匈奴人在这一刻展现了草原民族该有的战斗力,他们好像长在了马背上,随心所欲地做出汉军想都不敢想的超标动作,射出的羽箭准的吓人!
冒顿手下的匈奴骑兵是成长起来的完全体,战术等各方面都达到成熟,摆脱了过去一盘散沙的进攻模式,期间骑兵战术配合运用的相当精湛,时而集群冲锋,时而分散进攻,竟然还不显得慌乱,利用骑兵高度的机动优势,多路冲击,不断地寻找汉军阵型的薄弱点,一旦此处稍稍有所突破,另外的匈奴骑兵便会如闻到血腥味的狼群般扑过来疯狂撕咬,企图撕开更大的缺口。
汉军将领都没见过这么诡异高效的进攻模式,一瞬间失神,敌人就像狼群捕杀猎物,配合默契,动作迅猛。
这跟秦时的匈奴是两个物种吧?
这十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原混战的这些年大家对外界尤其是北方的变化了解太少了,首到如今这么真刀真枪地干一场,才收起轻视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凝重,新生的大汉接过了秦朝的接力棒,不仅继承了秦的疆土,百姓,制度,更要面对一个己经崛起的恐怖对手。
现在这局势,汉军这边换做一般人可能己经栽了,面对一种曾经未曾了解过的战术模式,应对起来难免慌乱。
但韩信则有条不紊!
兵法运用到极致不过是一攻一防,攻防随心所欲地转换。
汉军在他的调度下慢慢恢复了镇定!
毕竟人数占优,韩信充分发挥了兵力优势,在匈奴进攻迅猛的战线,抽调兵力不断补充玩车轮战,只要这里的匈奴稍稍进攻迟缓,韩信就抓紧机会在一个局部发起反攻,一下打乱了匈奴人的整体进攻节奏。
这样的操作不只在一处战场,在所有交战的地方处处发生,韩信如同一台高效的指挥机器,抓住战场上的蛛丝马迹,尽力慢慢扩大汉军的优势。
防中带攻,攻中带防!
韩信的兵法从来不是单一僵化的,而是融会贯通,无论是大局的战略规划还是细节的战术微操,他都无愧于兵仙的称号。
那么庞大的兵马进行如此细微的操作,这把观看战局的冒顿惊的下巴都掉了。
自己的匈奴大军如潮水般又波又一波迅猛的攻势竟然被汉军一一挡了下来,不仅如此,汉军还能在小规模战线上发起局部反击,就跟手术刀似的精准插进匈奴庞大战争机器的关节处,一步步阻止了汹涌的攻势。
自己无往不利的战术失效了吗?
不!
并没有!
这都是对面那个汉军统帅!
寻常人的大脑光是看到这么复杂的战场都要爆掉,更别提抽丝剥茧地寻找漏洞。
那个叫韩信的何许人也?
汉将都这么牛吗?
冒顿清晰地感受到不是自己的战术没用,而是韩信的指挥太过超神,弥补了汉军面对陌生战术不知如何反应的劣势。
不好!
汉军人数占优,再这样下去被打败的就是我了。
中原十余年混战,不仅是大汉,其实忙着东征西讨的冒顿也没有足够了解如今的中原实力。
冒顿此次南下本着试探的目的,看看大汉的战力如何,顺便劫掠一番捞些好处。
现在结果出来了。
汉军不是北方的那些菜鸡民族,反而是个同等级的对手。
冒顿不敢在大汉境内待太久,眼看局势不利,决定先撤往河套之地。
匈奴人退了!
汉军赢了与匈奴的第一次交锋!
但大家都开心不起来,真正见证了匈奴战斗力后产生的只有危机感。
匈奴不除,必成千古大患!
此战汉军伤亡数万有余,箭矢消耗巨大,韩信紧盯着地图上的河套之地,心中警钟长鸣。
这里距离长安只有七百多里呀!
多么大的威胁,仿佛一柄利剑悬在心头。
韩信思虑良久,对李烨说,“我决定先往长城守备,冒顿极有可能贼心不死继续想办法进攻,你赶回长安,向陛下禀报战况,有机会的话,向陛下请求...........增兵”
韩信想伺机夺回河套,即使清楚眼下不是最佳时机,可这么一顶利剑悬在头上日后大汉还睡得着觉吗?
李烨一惊,知道韩信想干嘛
“这时候打河套,希望不大呀,即使是打下我们也守不住”
韩信闻言沉默不语,他当然知道,可身为大汉的将领,根本看不得这么大的威胁悬在头顶。
冒顿主力撤往了河套,如果有机会重创其大军,那还有一点儿希望。
“你回去报告陛下,让陛下决断吧,朝廷如果说不打那就不打”
“嗯,好”
李烨答应下来,返回长安
..................
来到长城的韩信果然遭到了冒顿的骚扰进攻,韩信一一挡了下来,匈奴没能在踏进长城。
李烨返回了长安,向刘邦报告了此次战役情况,尤其着重讲了匈奴人如今的实力,与秦朝的就是两个模样。
刘邦听完深思,战况之惨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娘的!
这匈奴什么时候强不好偏偏在我大汉刚建立的时候强!
始皇帝当年怎么不打的狠一点,留这么大一个祸患!
接着刘邦通过各种探查来的情报以及李烨的描述认识到匈奴此刻是一个不输于大汉的同等级帝国,以如今大汉的实力想击败他们难如登天。
但...........
河套之地!
这地方威胁实在是大呀!
刘邦焦虑的来回踱步。
他想打,十分想打!
召来萧何,张良等一众心腹大臣。
张良如今己经渐渐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但刘邦的召集他还是会来的!
然后刘邦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要收回河套之地!
萧何第一个反对,对着刘邦说,“陛下,打本来就不容易,即使有楚王在,那块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就算能打赢也守不住啊”
“可以移民戍边,铸新城”
刘邦慢吞吞地说。
他想起这个始皇帝的决策,这一刻感到真的英明极了,可惜始皇帝没做完就没了,大汉有必要接起接力棒来。
萧何再次摇头道,“移民戍边,铸新城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是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大汉如今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真的做不了这事啊,如果强行去做那我们将重蹈秦之覆辙”
萧何都用重蹈覆辙这么严厉的话,把在场众人深深一惊,又忍不住赞同。
大汉如今的情况大家多少都清楚,诸侯王的威胁,民生凋敝,成堆的问题................
刘邦还是不甘心,他没被在白登上围上一次总有些莫名的自信。
张良这时候也劝道,“陛下,匈奴如今的实力不俗,要消灭他们非数代之功不可,我们不能急于一时,做好这一代该做的事便己经是极好了”
张良在刘邦心中一首是算无遗策的模样,如今连他都说了,刘邦深深叹口气,知道这事真的做不成。
于是挥挥手让众人离去,他要再想想,只是单独留下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