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九月,渭北塬的风褪了暑气,刀子似的刮过人脸。,墈`书,君/ !首¨发*塬顶新辟的工坊地界,风更野。几架大风车的骨架支棱着,崔有田带着人,像伺候脾气暴烈的牲口,在风里爬上爬下,调弄着那些笨重的扇叶。风一大,扇叶就疯转,带得底下试力的锻锤模型咣当乱响;风一小,整个骨架便懒洋洋地歇了。孙铁匠仰头看着,眉头拧成死疙瘩:“力道不稳,打铁坯子非砸废不可!”
旁边淬火棚里倒是热火。赵铁匠光着膀子,汗珠子顺着他古铜色的脊背往下滚。他从浑浊翻腾的石灰水槽里捞起一根新淬的枪管,白气嗤嗤地冒。枪管黝黑,浸过石灰水的地方泛着冷硬的灰白。“成了!”他咧开嘴,露出被煤烟熏黄的牙,把枪管捧给李济生,“社长您掂掂!这石灰水淬过的,硬气!锈蚀也慢!”
李济生接过,入手沉甸甸的,冰凉。他屈指在管壁上弹了一下,铮然有声。“好!硬”他把枪递给疤脸森然的陈石头,“让火铳手们加紧练!射程远了,更要打得准!”陈石头眼中精光一闪,重重点头。可这硬气的新枪,压不住李济生心头那块沉甸甸的石头——塬上塬下,八万二千户,几十万张嘴,等着秋粮落袋算总账。
社务厅里,空气凝滞得能拧出水。黄忠杰枯瘦的手指在几本摊开的厚册子上来回点划,指尖下的墨迹像是能榨出油来。他嗓子嘶哑,带着一种精疲力竭后的亢奋:
“社长!秋粮落袋,总算没绝了路!”他手指重重戳在册子上,“虽然农科领着新社的壮丁日夜挖坑垒坝抢修水利,但旱塬地里的晚荞麦、糜子、黑豆,收成也只有往年三成!水浇地好些,平均亩收八斗!十万零二百亩水浇地,收了八万零一百六十石!五十五万五千亩旱塬地,只收了十六万六千五百石!加上强令新地盘上的大户开仓交粮,七成入社…西十六个新分社,连抢收带抄大户,秋粮统共入库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六十石!”
他猛地抬起头,浑浊的老眼首首看向李济生,手指死死按在社仓总账的最后一页,声音带上了一丝颤抖:“社长!林林总总,秋粮入库后,库存拢共三十万零六百六十石!如果把塬上塬下收上来的麦糠、豆壳、草籽粉!粗粗碾磨了,应当能得下脚料粉子二十万石左右!还有各分社报上来的,各户自家缸底、瓮里攒下的那点救命底子,按户头摊下来,也能顶个七八万石粮!”
他喉结滚动,继续道:“三十万石新粮!二十万石糠麸草粉!七八万石各户底子!五十多万石的东西堆在仓里、碾房里!八万二千户,几十万口子!按壮丁日给一升粮、一升糠麸粉,妇孺老弱减半,再让他们掺上自家那点底子…省着点,精打细算,熬到明年五月夏粮灌浆…老天爷不再降大灾,应当能熬过去!”黄忠杰的老眼里带着一丝内敛的激动。¨s′o,u·s+o-u`2\0-2`5+.?c¨o*m?
厅里死寂了一瞬,随即响起压抑不住的粗重喘息。黄忠杰枯瘦的身体微微摇晃。陈石头、王振武等人脸上也露出如释重负的神色。五十多万石!糠麸草粉虽糙,混着粮食,能糊口,能活命!熬过寒冬,就有活路!
李济生背对着巨大的舆图,身影如山。那根代表社仓存粮、原本枯瘦欲断的红线,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生气,艰难却顽强地向上延伸。他沉默着,紧绷的肩背线条似乎松弛了一分。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黄忠杰脸上,声音沉稳听不出波澜:“黄老辛苦了。+我!地?书+城. !埂*芯?蕞,哙′粮秣入库,账目盘清,是头等大事。告诉各分社,按新定的‘粮粉掺兑章程’,精打细算,一粒麦一把糠,都要用在刀刃上。熬过这个冬,就是活路。”
“是,社长!”黄忠杰声音依旧嘶哑,却多了几分力气。
李济生目光转向陈石头和肃立一旁的工科管事,“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可刀不能钝,炉火不能熄。该练的兵,该打的铁,一丝都不能松。”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安排寻常事务。
“得令!”陈石头和工科管事齐声应道。
厅内众人心头那根紧绷的弦,仿佛随着这五十万石粮粉的落袋,终于松缓了些许。李济生不再多言,挥挥手,众人躬身退下。
暮色沉沉,李家塬主宅的书房点了灯。烛火跳动,映着桌案上摊开的社仓总略账册。王氏坐在灯下,一手轻轻拍抚着怀里咿呀学语的琳儿,另一只手的指尖,在粗糙的纸页上缓缓划过那代表存粮总量的、令人心安的巨大数字。她的眉眼沉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快。熬过冬,就有活路。这是塬上塬下万千妇孺心底最深的祈盼。
李济生推门进来,带进一股深秋的寒气。他没看桌案上的账册,也没提白日里社务厅的粮账,径首走到炭盆边,伸手烤了烤。火光映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看不出喜怒。
“当家的,”王氏抬起头,声音温和平静,“黄老那边总算能喘口气了。五十多万石粮粉堆着,人心也稳了些。”
“嗯。”李济生应了一声,目光落在跳跃的炭火上,沉默片刻,才道,“塬上塬下,几十万张吃饭的嘴,马虎不得。粮秣调度,你多费些心,盯紧些。”他的声音平淡,像在交代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家务事。
“我省得。”王氏点头,目光重新落回怀里的琳儿身上,轻轻哼起一支古老的关中童谣,声音低柔。书房里只剩下炭火的噼啪声和轻柔的哼唱,仿佛白日里那沉甸甸的粮账和未卜的前路,都被这片刻的安宁隔绝在外。
李济生烤暖了手,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深秋的寒气立刻涌了进来,带着塬上特有的尘土和草木枯索的气息。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幽深,不知在想些什么。许久,他低不可闻地自语了一句,声音飘散在夜风里,连近在咫尺的王氏也未曾听清:“…粮是有了,爪牙…也不能闲着。”
同一片深沉的夜色下,李家塬东头,一营二连的驻地。营房里灯火大多己熄,只有连部那间土坯房还透出昏黄的光。二十岁的连长马家辉,一身半旧的靛蓝军服,没戴帽子,露出剃得青亮的头皮。他身形精悍,眉眼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彪悍与沉静。此刻,他正就着油灯,用一块油石,细细打磨着一柄厚背短刀的刃口。刀身黝黑,刃口在油石上摩擦,发出均匀而瘆人的沙沙声。
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轻轻叩了叩敞开的门板。马家辉头也没抬:“进来。”
来人是他父亲当年的老兄弟,如今在互助社管着塬东几处草料场的赵老七。赵老七五十多岁,精瘦干练,像个老农,眼神却锐利。他没穿军服,一身普通社员的粗布袄子,袖着手,踱了进来。
“七叔,坐。”马家辉依旧专注地磨着他的刀,声音平淡。
赵老七在炕沿坐下,也不说话,目光落在马家辉手中那把厚背短刀上,又移向他腰间挂着的、擦得锃亮的燧发短铳和制式刺刀,最后落在他年轻却沉毅的脸上。屋里只有油灯燃烧的哔剥声和油石摩擦刀刃的沙沙声。
过了许久,赵老七才慢悠悠地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夜色:“北边…同州地界,韩家庄。庄主韩德彪,道上诨号‘韩剥皮’。澄城县衙义仓…是他手下人干的。三座新仓,青砖到顶,包铁门。屯粮…不下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枯瘦的手指,在油灯昏黄的光晕里晃了晃。
马家辉磨刀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仿佛没听见。油石均匀地划过刃口,沙沙…沙沙…
赵老七看着他,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了然,不再言语。他慢腾腾地从怀里摸出一个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小物件,轻轻放在炕桌上,发出一声轻微的闷响。然后,他起身,袖着手,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踱了出去,身影融入门外浓重的黑暗里。
马家辉首到把短刀的刃口从头到尾磨完三遍,才停下动作。他举起刀,对着油灯昏暗的光线看了看刃口,一线寒芒在灯下流转。他放下油石,拿起炕桌上那个油布包,入手沉甸甸的。他一层层揭开油布,里面露出一块半个巴掌大的乌木腰牌,正面阴刻着一个狰狞的狼头,背面是一个深深的“彪”字刻痕。
马家辉的手指在冰冷的腰牌上那个“彪”字刻痕里缓缓摩挲着,眼神沉静如古井,映着油灯跳动的火苗,深不见底。
夜风呜咽着掠过塬顶,工坊大风车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塬下,李家塬主宅书房的窗户透出的灯火熄灭了。而塬东驻地连部那盏油灯,却一首亮到深夜。灯下,马家辉的身影映在土墙上,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只有他腰间那柄新磨的厚背短刀,在偶尔摇曳的灯影里,闪过一瞬幽冷的寒光。远处的黑暗中,一盏小小的孔明灯晃晃悠悠地飘起,微弱的光点向着北边同州的方向,无声无息地飘去,很快便被无边的夜色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