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迁都
正当庞涓布置的时候,惠施一脸尴尬的走了进来。_3\3*k~s¢w·.\c¢o¨m_
“哦,丞相,是不是我王让你来了解灭秦之战的布置。”
“我这就为丞相详解。”
说罢,庞涓就要拉着惠施朝着地图走去。
“不不,上将军,我是来通知你的,灭秦之事作罢了。”
接着,惠施把刚刚殿上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庞涓。
“我王怎么能够如此短视,灭秦事关魏国长远大计,岂能因为相王一事取消。”
庞涓说着,就要走到魏宫,劝说魏王。
“别,别,上将军。”
惠施急忙抱住了庞涓。
“丞相,你放开,我要去找我王。”
庞涓挣扎着想要继续前往魏宫之中。
“我的上将军,王上的性子你不了解嘛,你现在去说,有什么用,对于王上来说,相王之事大于天,你就算把天给说破了,也还是先要相王。”
“上将军,你此时上殿辩解,也只不过是徒劳无功,反而会惹恼王上。”
“倒不如现在暂时忍耐,等相王之后,我与你共同劝说我王,一战灭秦。”
惠施劝着庞涓。
庞涓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最后,他走到了那块地图之前,抽出佩剑,狠狠的将地图划成了两半。*k^e/n′y¨u`e*d\u/.′c`o!m?
看到庞涓的举动,惠施松了一口气。
杜州一行的秦国使者受到了魏王的热情款待,一连三天,魏惠王在魏宫摆宴,为杜州接风。
看到了魏国的宴会之后,杜州觉得,自己还是肤浅了啊。
在现代的时候,杜州常常想,古代的生活是有多么的无聊啊。
没有现代的娱乐工具,夜里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聊。
可是经历了魏国的宴会之后,杜州的想法变了。
雅乐、投壶、博弈、赋诗、论道等等的活动,娱乐性都不比现代的差。
只不过,庞涓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
而魏国君臣也都默契的没有提到他。
就这样,三天后的早上,杜州向魏惠王提出,自己要归国了,魏惠王甚至有些不舍。
“先生,要不你就在我们魏国吧。”
“寡人会封先生为上大夫。”
魏惠王拉住杜州的手说道。
“不好意思,大王,臣乃秦国使臣,实在不能背秦投魏,请大王谅解。”
“不过,在下还有一件事情,请大王斟酌。”
说吧,杜州悄悄的在魏惠王耳边耳语了几句。
“先生真乃奇才啊,能够遇到先生,寡人之幸。”
魏惠王赞赏的说道。
最后,杜州又和魏惠王客套了几句,这才带着魏惠王赠与的丰厚礼物踏上了归途。°比?^)奇?中μ文±网!
“我说先生,你到底跟魏惠王说了一些什么,最后他居然那么激动。”
回去的路上,子岸问杜州。
“没有什么,只是让魏惠王相王的仪式在大梁举行就是了。”
杜州淡淡的说道。
“这样有什么用处?”
子岸不明所以的问道。
“用处很大。”
杜州肯定回答。
“快说说看。”
景监此时也来了兴趣。
“其实天下人的心中都知道,魏王想要迁都大梁。”
“一来,大梁的地理位置极佳,可以制天下。”
“一旦迁都大梁,有利于魏国争夺中原霸主。”
“二来大梁的繁华盛于安邑,在大梁的自然比起安邑来更加的享受。”
“但魏国权贵在安邑扎根太久,不想远迁。”
“这种情况,就连魏王也感到棘手。”
“所以我劝魏王,借着此次相王在大梁举行的时候,迁都大梁。”
“这样一来,阻力会少了很多。”
杜州把事情说了出来。
“那对于我们秦国有什么好处?”
子岸奇怪的问道。
“我知道,魏国一旦迁都大梁,必然要把中心放在中原争霸之上,到时候恐怕就顾不上我们秦国了。”
景监却领悟了杜州的想法。
“聪明。”
杜州点了点头,夸奖道。
“比不得先生,先生睿智,随手一指,就把秦国的危机给解除了。”
景监钦佩说道。
这些天跟着杜州,可是让他服气了。
六国攻秦那么棘手的事情,居然让他抽丝剥茧的给解决了,而且绝对没有后患。
“好了,不说那么多了,我让你给卫鞅的东西给了没有。”
杜州问景监。
他临走的时候,让景监悄悄的给卫鞅一个东西,不知道景监给到了卫鞅没有。
“给了,而且是特意交代,等我们走了之后给的。”
“不过先生,你给他什么,他不是不愿意去秦国嘛。”
“依我看,就像子岸说的那样,给他绑了去就是了。”
景监说道。
“强扭的瓜不甜,这句话没听过,再说了,有我给他的东西,由不得他不去秦国。”
杜州自信的说道。
另一边,公叔丞相府内。
“这是给我的。”
卫鞅看着眼前的盒子,问看门人道。
“对,就是给你的,而且送的人还特别叮嘱,希望先生一看。”
看门人紧张的说道。
他可是收了人家一袋钱,让他务必保证卫鞅能够看到。
“这盒子不轻啊,难道是钱,我卫鞅岂是用钱能够收买的。”
“不过看看倒也无妨。”
卫鞅拿出了盒子旁边的钥匙,打开了盒子。
只见盒子里正躺着一个竹简。
卫鞅饶有兴致的拿起竹简,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各国变法管窥。
“有意思。”
卫鞅对于此竹简的兴趣更加浓了。
他本来就是法家,也是崇尚变法之人,如今看到了这样的文章,自然要先睹为快。
“春秋之世,周室衰微,礼乐崩坏,诸侯竞逐,征伐不休。“”
“邦国欲存于列国之间,必以变求强。故各国或整内政,或更田制,或明刑赏,虽深浅有别,皆为应变之策也。”
“齐有管仲之革。桓公之时,管仲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卫鞅看了之后,边看边点头,这篇文章先是总结各国变法,总结的独到而精髓。
里面有些东西是他早就已经想到的,有些东西却是他没有想到的,可是这篇文章里面却想到了。
直到读到最后的时候,卫鞅的神色却越来越凝重了。
“吾观列国变法,皆有不足之处,如吾变法,当行此九法。”
“一曰强化集权,明法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