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子把杨义带到御书房,说道:“陛下就在里面,请。.秒!蟑?洁,暁-税?网· +更?薪~罪¢全*”
杨义微微点头,走进御书房,看到一人穿着龙袍站在桌前。
那人背朝门口,背着双手,当听到脚步声时,他转过身来,露出一张年轻的面孔,此人正是当今皇帝朱祁镇。
朱祁镇看到杨义这么年轻,他略微惊讶,开口道:“你就是杨士奇的孙子杨义?”
“锦衣卫杨义拜见陛下。”杨义赶紧扣头行礼,“陛下尚能记得我爷爷,属实我杨家之幸。”
“杨士奇乃是大明五朝老臣,毕生都奉献给国家,朕岂能忘了他,你起来吧。”
朱祁镇仔细打量杨义,他看到杨义长得器宇轩昂,面如冠玉,面相与杨士奇有六分相似,心中甚是喜欢,相貌讨好的人更容易获取别人的好感。
“是,陛下。”杨义慢慢站起来,他微微弯腰,以示对皇帝的尊重,他也察觉到朱祁镇十分年轻,心想一个如此年轻的皇帝,难怪会被王振操控迷惑。
“杨义,你在太原的行动可是相当活跃,就连王振也在你手上吃瘪,朕认识他这么多年了,第一次见他败得这么惨。.5/2¢0-s,s¢w..¢c`o/m·”
“臣只是奉命办事,无意得罪王督主。”杨义谨慎回答,他听不出朱祁镇这句话是在夸他,还是在阴阳怪气地嘲讽他。
“可朕曾听过一些传闻,东厂在数月前错抓了你,把你当成杀人犯,后来你凭借聪明机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因此与东厂结下仇恨,事后你还加入了锦衣卫,此次太原东厂私盐案由你破案,你在办案过程中,难道就没享受报复东厂的快感吗?”
“臣不敢。”杨义摸不透朱祁镇的想法,他不敢随便乱说。
“哼,朕还以为你连东厂都敢对付,能够与众不同,想不到你竟和那些狡猾大臣一样,在朕面前卑躬屈膝,只会阿谀奉承,不敢说真话,难道朕就这么可怕吗!”朱祁镇冷哼一声,非常不满杨义的表现。
杨义听到这番话,不禁流下了冷汗,真是伴君如伴虎,他感觉自己说什么都不对,既然朱祁镇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畏畏缩缩,阿谀奉承,那他干脆就大胆一点,敢于表现真实的一面。
“陛下,臣只是顾及王督主的面子,所以刚才不敢直言,臣确实对东厂有仇恨之心,不过在太原破了东厂的私盐案并非只是纯粹的报复,而是公事公办,盐税乃是国家税收,东厂低价购买私盐再私下贩卖,这是侵害了大明的利益,臣身为大明臣子,食君之禄,应当忠君之事,尽职破案,也是为了国家而已。*鸿,特/晓_税′王· +耕.薪^嶵/全^”
杨义说话半真半假,并且尽量往好听的方向去说。
朱祁镇听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时候,脸上终于露出微笑:“好极了,你有如此想法,证明你是忠君爱国之人,不过朕还是想问你一句真心话,你是否觉得朕偏爱王振,你好不容易才破了私盐案,但朕偏向于他,只是杀了张谦等人,却免了王振的罪,你是否对此耿耿于怀?”
朱祁镇这段时间也不好受,他为了让王振免于罪责,让不少大臣感到不满,虽然大臣不会当着他的面说,但在背后早已有非议,他虽是皇帝,但也并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面对大臣的指责,更多时候只能忍受,而非让士兵把大臣抓起来毒打一顿,如果他真敢这么做,恐怕皇位就不保了。
皇帝的权力很大,但同时受到的约束也很多,毕竟不是谁都够像朱元璋那样独揽大权,杀伐果断,朱元璋始终是马上皇帝,大明的天下是他亲自打下来的,所以在当时能够震慑群臣,朝上人人敬畏他,佩服他。
但如今皇位传到朱祁镇,皇权的影响力就已经被削弱不少,更别说朱祁镇还这么年轻,不少大臣都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的威望还没达到鼎盛,无法令所有大臣都信服,一些资历老的大臣甚至还把他当成孩子。
朱祁镇很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总是摆出一副年少老成的样子,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不过效果并非很好,那些大臣都是表面尊敬他,实际上心里轻视他。
杨义身为私盐案的主要破案人员,并且还是杨士奇的孙子,朱祁镇很想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所以才把他召进宫。
“陛下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听真话了。”
“但真话可能会得罪陛下。”
“废话少说,说的不好朕不怪罪你,你尽管直言。”朱祁镇不耐烦道。
“太原私盐案人证与物证都充足,但陛下仍然放过王振,这确实让臣感到不公,然臣理解陛下所为,这是陛下的无奈之举。”
“你觉得朕的无奈之举是什么?”
“陛下终日在宫中,每日面对的都是严厉的大臣,大臣为了陛下总是严格要求陛下做事,规定陛下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他们是出于好意,但陛下始终是人,终日面对这样子的人,陛下只会越来越抗拒,越来越反感,然王督主却是陛下的开心果,他从来不要求陛下去做事,就算是犯错他也乐于和陛下一起犯错,始终站在陛下这边,陛下视大臣为国之栋梁,视王振为君之朋友,治国离不开大臣,私交离不开朋友,故此陛下才会在私盐案上偏袒王振。”
杨义这番话可真是说到了朱祁镇的心坎,当然,这不是他自己所想,这是前世那些历史学家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大部分君皇无论再怎么英明神武,身边总是会有阿谀奉承的大臣。
为什么这些英明的皇帝总是把这样子的大臣留在身边,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没有本事,只会奉迎拍马屁吗。
当然不是,在大事上皇帝不能少了贤臣他替治理国家,但往往治国能臣都是严于律己,敢于直言,难以和皇帝做朋友,甚至时常因为过于耿直而得罪皇帝。
然而那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大臣却恰恰相反,他们本事平平,但极会察言观色和奉迎皇帝的喜好,不要以为拍马屁是个简单的活,要不漏痕迹把马屁拍得舒服也不是一件易事,这种人往往能够深得皇帝的喜欢,甚至成为皇帝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