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幕下的罪恶
2021年6月14日,宁波的夏夜带着一丝闷热,通途路世纪大道附近的树林在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阴森。.l+a^n¨l_a?n-w-x¢..c~o?m¨晚上10点左右,一阵凄厉的惨叫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附近的行人闻声赶来,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恐万分:一位年轻女子倒在血泊中,面部和颈部被刺数刀,己经面目全非。
接到报警后,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迅速出警,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然而,当警方仔细查看受害者的面容时,发现她的面部被刺了数十刀,己经无法辨认身份。更令人震惊的是,受害者的颈部大动脉被割断,伤口深可见骨,现场惨不忍睹。
法医初步鉴定,受害者系因颈部大动脉被割断,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死亡时间约在晚上9点48分左右。现场遗留了一把带血的折叠刀和一件染血的外套,这是凶手留下的唯一线索。
与此同时,在宁波工程学院的教师宿舍里,一位名叫沙迪德·阿布杜梅亭(Shadeed Abdulmateen)的美籍黑人外教正紧张地收拾行李,准备连夜离开中国。这个50多岁的黑人男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杀人计划会这么快暴露。
二、迷雾重重的调查
2.1 身份确认:谁是受害者?
案发后,警方立即成立了专案组,全力展开调查。首要任务是确认受害者的身份。由于面部严重损毁,警方不得不通过DNA比对来确认身份。
6月15日凌晨,警方通过排查失踪人口信息,发现宁波工程学院一名23岁的大三女学生陈某某(化名)于6月14日晚失踪。陈某某来自河北沧州,是该校的优等生,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警方立即联系了陈某某的父母,让他们来宁波配合调查。
6月16日上午,陈某某的父母接到宁波市公安局的电话后,匆忙从河北沧州赶到宁波。当他们看到女儿遗体时,陈某某的母亲当场昏厥过去——女儿脸上布满了深深的刀痕,脖子上的大动脉被残忍地划开,死状极其凄惨。
2.2 锁定嫌疑人:外教沙迪德浮出水面
警方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勘查和周边监控的分析,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宁波工程学院的美籍外教沙迪德·阿布杜梅亭。
据调查,沙迪德于2013年6月来到中国,最初在宁波的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任教,2016年进入宁波工程学院担任英语老师。他在中国己经结婚,并育有一个儿子,但长期与妻子分居。
6月15日凌晨,警方迅速行动,在沙迪德即将逃离宁波时将其抓获。_求¨书+帮^ ?追-嶵*薪~章?洁\面对警方的审讯,沙迪德很快供认了犯罪事实,声称这是一起"感情纠纷"引发的悲剧。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起案件远非简单的"感情纠纷"那么简单。通过对沙迪德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检查,警方发现他在案发前曾多次威胁陈某某,并且有预谋杀人的迹象。
2.3 案情还原:精心策划的谋杀
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警方通过对沙迪德的审讯和现场证据的分析,还原了整个案发过程:
2021年6月14日晚上8点左右,沙迪德以"学做中国菜"为由,约陈某某在宁波市通途路南侧清水桥路口公交车站附近见面。见面后,沙迪德将陈某某诱骗至附近的树林中。晚上9点48分许,沙迪德见无法挽回陈某某的心,情绪彻底失控。他从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掏出一把折叠刀,毫不犹豫地朝着陈某某的颈部捅刺、切割数刀。
陈某某惊恐万分,试图反抗,但在沙迪德的疯狂攻击下,很快失去了反抗能力。然而,沙迪德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仿佛被恶魔附身,又继续戳刺陈某某的面部数刀。鲜血西溅,陈某某倒在血泊之中,当场死亡。
而沙迪德,在确认陈某某死亡后,仓皇逃离了现场,只留下了一片狼藉和一具冰冷的尸体。
三、校园里的"洋垃圾"
3.1 道貌岸然的外教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沙迪德的真实面目逐渐被揭露。这个在课堂上道貌岸然的外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败坏、品行恶劣的人。
据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反映,沙迪德在课堂上经常骚扰女学生,给学生发色情图片,上课时色眯眯地盯着女生看,很多女生都很怕上他的课。他还经常以各种借口接近女学生,甚至要求女生和他拍合照,如果不配合,就威胁说"希望你期末考试能有个好成绩"。
更令人气愤的是,沙迪德还曾让男生给母亲、妹妹、姐姐等女性打电话,他在电话的另一边滔滔不绝,对女性特别的不尊重。学生们私下里都很讨厌他,但由于他是外教,掌握着学生的学分,大家敢怒不敢言。
3.2 劣迹斑斑的过去
沙迪德的恶行远不止于此。据调查,他在中国己经结婚,并育有一个儿子,但长期与妻子分居。他的妻子曾多次发现他与女学生的暧昧聊天记录,最终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更令人震惊的是,沙迪德在2019年就曾因骚扰女学生被举报过。当时,一名女学生向学校举报沙迪德通过微信骚扰她,并约她出去。这名学生还提供了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然而,学校的处理方式却是将沙迪德从外语系调到了国际交流学院,而不是将他开除。!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有学生在知乎上匿名爆料:"当时我就知道有一天必然会出现这种事,学校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造成这种结果我不意外,但是心痛这么美好的一条生命就消失了。"
3.3 虚假的身份与资质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沙迪德的外教身份也存在严重问题。据沙迪德在领英(LinkedIn)上的个人介绍,他来中国之前,在美国的工作经历是电信行业销售,负责卖手机设备、卫星电视需求和其他电信产品。他并没有任何教育背景或教学经验。
沙迪德毕业于美国凤凰城大学在线课程专科,这个学历在国内相当于大专水平。在美国,他根本无法从事教育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教学资质的人,却通过一家毫无资质的中介机构,花钱买到了"TESOL证书",堂而皇之地站在了中国大学的讲台上。
西、艰难的取证过程
4.1 地毯式搜索寻找证据
为了将沙迪德绳之以法,警方必须收集足够的证据。案发后,鄞州公安分局组织了近百名警力在甬江沿岸1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搜寻,寻找被沙迪德丢弃的涉案物品和作案工具。
经过几天几夜的不懈努力,警方终于找到了作案工具及相关物品,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带有沙迪德DNA的折叠刀、染血的衣物等。
4.2 技术手段锁定凶手
除了现场证据外,警方还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锁定凶手。通过对刀柄上遗留纤维的分析,警方找到了关键线索。他们将这些纤维与沙迪德家中的布料进行比对,确认了这些纤维来自沙迪德的衣物。
此外,警方还调查了沙迪德的购物记录和活动轨迹,发现他在案发前曾购买过折叠刀,并多次在案发地点附近出现。这些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沙迪德就是杀害陈某某的凶手。
4.3 心理战击溃防线
在审讯过程中,警方采取了心理战术,成功击溃了沙迪德的心理防线。面对铁证如山,沙迪德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沙迪德在供述中试图将自己的行为描述为"激情杀人",声称是因为陈某某提出分手,让他一时失去理智。但警方通过对他手机的检查发现,他在案发前曾多次搜索如何购买刀具和杀人后如何逃避警方追捕的信息,证明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谋杀。
五、正义的审判
5.1 公诉与庭审
2021年7月23日,沙迪德·阿布杜梅亭涉嫌故意杀人罪一案由公安机关于侦查终结后移送审查起诉。同年8月20日,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021年11月25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美国籍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故意杀人一案。庭审中,公诉机关、辩护人出示了相关证据,法庭为被告人沙迪德聘请了翻译,通知了相关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
沙迪德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及被害人亲属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沙迪德进行了最后陈述。开庭前,人民法院依照相关规定通知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该馆官员到庭旁听。
5.2 一审判决:死刑!
2022年4月21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己构成故意杀人罪。沙迪德·阿布杜梅亭预谋报复杀人,捅刺、切割陈某某面部、颈部多刀,致陈某某死亡,动机卑劣,犯意坚决,手段残忍,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沙迪德提出上诉。他的辩护律师试图以"精神障碍"和"文化差异"为由为他减轻罪责。然而,上海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司法心理学专家的权威调查表明,案发时沙迪德具备完整的行为辨别能力,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精神障碍。
5.3 二审维持原判
2022年7月29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美国籍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故意杀人上诉一案依法进行二审公开开庭审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开庭前依照相关规定通知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法院为上诉人沙迪德指派的两名辩护律师和聘请的翻译人员、被害人亲属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均到庭参加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保障了沙迪德与被害人亲属的各项诉讼权利。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共计20余人旁听了庭审。
2022年8月25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上述裁定。
六、案件背后的反思
6.1 外教管理的漏洞
这起案件暴露出了我国高校在外教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沙迪德这样一个毫无教学资质、劣迹斑斑的人,竟然能够在多所学校任教多年,并且多次骚扰女学生而不受惩罚。
据调查,部分高校在外教招聘中存在"重外籍身份、轻背景审核"的现象,甚至为满足"国际化"指标,对资质审查流于形式。这种"洋面孔崇拜"背后,是对师生安全的漠视。
案件曝光后,教育部门迅速出台整改措施,提高了外教准入门槛,要求外教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教学经验、相关教学资质,并提交无犯罪记录证明。同时,强化了背景审查,建立了跨国背景核查机制。
6.2 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宁波工程学院在这起案件中的表现也受到了广泛质疑。学校在接到学生对沙迪德的投诉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只是将他调到另一个学院。案发后,学校不仅没有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反而试图掩盖事实,阻止家属调查。
更令人气愤的是,学校负责人在群里泪眼婆娑地说"最大的受害者是学校"。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责任的推诿,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
6.3 对年轻女性的警示
这起案件也给广大年轻女性敲响了警钟。陈某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面对沙迪德的追求时,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和人品,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心理学专家指出,极端控制欲和"得不到就毁灭"的心理,往往在关系初期就有征兆,如过度干涉生活、拒绝公开关系、情绪波动剧烈等。但许多人因陷入"恋爱滤镜"而选择忽视。
高校也应承担起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心理课程、案例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在遭遇纠缠时及时向学校、家长或警方求助。
七、警示
宁波外教杀人案最终以沙迪德被判处死刑而告终。这一结果大快人心,彰显了中国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无论犯罪者是何国籍、何种身份,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犯罪,就必须接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然而,这起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它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警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筑牢安全防线,加强对外籍人员的管理和审查,防止"洋垃圾"混入我国的教育队伍。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阳光下安全、健康地成长。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我们教学生外语、知识,更要教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是比任何课程都重要的生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