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春,陇西狄道的风沙裹挟着寒意,将老槐树刚萌发的嫩芽打得东倒西歪。\d¨a?s_h,e+n^k?s′.*c^o_m+李嘉立在城头,望着北方漫天的黄尘,手中密信被风掀起又压下。信笺边缘还残留着洛阳的朱砂印泥,展开时飘落几片干枯的残梅,墨迹被雨水晕染得深浅不一,却仍能辨出兄长李维那力透纸背的字迹:"天下将倾,大厦即崩。吾食汉禄二十载,今当以死报国。汝守好赵郡根基,李家祖训'见机而作,择主而事',若遇明主可效命疆场,若世道昏聩..."信纸在此处撕裂,露出后面潦草的半句话:"莫负陇西百万父老..."
他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信纸上晕开的血痕——那是兄长咳血时滴落的印记。案头摊开的军报还带着昨夜的火漆,墨迹未干的字迹刺得人眼眶生疼:董卓率西凉铁骑踏入洛阳,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朝堂之上血雨腥风。窗外突然传来孩童啼哭,李嘉望向操练场上铁甲锃亮的士卒,恍惚间回到幼时与兄长在李氏祠堂的场景。那年他们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起誓:"此生不负汉室,不负百姓。"可如今汉室的龙旗,却在董卓的践踏下沾满泥污。
与此同时,洛阳未央宫的金銮殿内,铜铸的西神灯台摇曳不定。董卓身披玄色锦袍,腰间玉具剑随着步伐撞击出清脆声响,每走一步,地面的汉白玉砖都似在震颤。他一脚踢翻御史大夫的奏疏,粗粝的嗓音震得蟠龙柱上的鎏金簌簌而落:"刘辩昏聩,刘协贤明,废立乃为社稷!谁敢多言?"
"住口!"苍老的怒喝从班列中响起。′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李维白发蓬乱,绯色官服上还沾着早朝时的尘土,腰带上的玉佩不知何时己断裂,碎玉散落在地。这位三朝老臣拄着象牙笏板,浑浊的眼中燃烧着最后的怒火:"昔日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皆是社稷危难时的不得己之举!你董卓匹夫,不过是西凉武夫,有何德何能行废立之事?不忠不孝,无君无父!"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惊起梁间栖息的夜枭。李维回头看向在座默不作声的朝廷重臣大声骂到:“我李维世受皇恩,生为汉臣,死自当为汉鬼,今日自当以死报国,不像尔等谄谗阿谀之贼。”
殿内瞬间死寂。李儒站在董卓身后,望着李维布满皱纹的脸——那上面刻着二十载朝堂风霜。他想起自己在太学苦读时,曾手抄过李维批注的《春秋》,字字珠玑皆在教忠君爱国之道。"太师,"他低声劝阻,宽大的袖袍掩住竹简上仓促写下的谏言,"李尚书乃朝中耆宿,门生故吏遍天下,杀之恐失天下人心..."
"人心?"董卓突然狂笑,笑声震得冕旒剧烈晃动,发冠上的东珠应声而落。他抽出佩剑指向李维,剑锋映出老臣脖颈处暴起的青筋:"我西凉铁骑踏过之处,便是人心!"寒光逼近时,李维却突然整了整歪斜的冠冕,缓缓跪向未央宫的龙椅方向。^兰~兰`文`茓! *首\发¨他想起建宁元年那个春日,先帝将幼主托付给自己时的殷切目光;想起张角起义后,自己走过尸横遍野的冀州大地,百姓们用最后一口气求他做主;想起昨夜写家书时,给儿子李玉的最后叮嘱:"莫学为父愚忠,要做那护佑苍生之人。"
董卓问道:“可有遗言否?”
李维答道:“当年我李家随光武帝南阳起兵时,何其威风,可将我葬在城南。”
当剑锋刺入胸膛的刹那,李维望着殿外阴沉的天空,嘴角扬起释然的笑。鲜血顺着官服的云纹缓缓流淌,在汉白玉地砖上汇成蜿蜒的溪流,倒映着摇摇欲坠的藻井。董卓望着倒地的老臣,突然想起初见李维时,那人身着崭新的绯袍,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治国方略的模样。"厚葬于城南。"他甩了甩剑上的血,转身时锦袍扫过李维的笏板,将上面"忠义"二字碾成齑粉。
三日后,洛阳城门挂起三丈白幡。董卓虽怒其辱骂,却也忌惮其声望,赐下金丝楠木棺椁,命羽林军全程护送灵柩。送葬队伍绵延数里,自发赶来的百姓们披麻戴孝,哭声震天。卖炊饼的老汉将最后一张饼放在灵车前,白发老妪哭着献上一束野花,孩童们举着用柳条编的孝环,跟着队伍走了十里路。而在丞相府内,曹操把玩着王允所赠的七星宝刀,刀刃映出他紧锁的眉头。案头摆着李维的绝笔奏章,其中"社稷将倾,非一人之力可回天"的句子,被朱砂重重圈画。
"孟德,此刀可斩董贼否?"王允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曹操起身抚摸刀身,想起李维在朝堂上的壮烈,想起百姓们望向灵车时绝望又期待的眼神。当他怀揣利刃踏入相府时,洛阳的夜色正浓。穿过九曲回廊,他望着董卓肥胖的背影,掌心的汗浸湿了刀柄。然而就在刀锋即将落下的瞬间,铜镜映出的寒光惊动了这个乱世枭雄。"孟德,你持剑而入,所为何事?"董卓的怒吼惊起窗外寒鸦,曹操灵机一动,单膝跪地:"操得一口宝刀,特来献给相国!"
这场惊险的刺杀,成了点燃乱世的又一把火。消息传出后,渤海太守袁绍振臂一呼,关东诸侯纷纷响应。初平元年正月,酸枣城外的土丘上,十八路诸侯的旌旗蔽日,刀枪如林。袁术的绣春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孙坚擦拭着染血的古锭刀,韩馥反复摩挲印绶,眼神在袁绍与袁术之间游移不定。而在盟主营帐内,袁绍展开讨贼檄文,字里行间皆是对董卓的痛斥。当读到"弑君鸩后,暴虐盈天"时,他望着远方洛阳的方向,想起叔父袁隗温文尔雅的模样,想起昨夜接到的密报——袁氏满门己被屠戮殆尽。眼中闪过的狠厉,很快被盟主的威严所掩盖。
陇西李氏的书房内,李嘉望着兄长的绝笔信,缓缓抽出祖传的青铜剑。剑身刻着的二十八星宿图,在烛火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晕。二十年前父亲临终前的话语犹在耳畔:"李氏世代为将,守护的从来不是某一家姓,而是天下苍生。"他铺开羊皮纸,蘸墨写下密令:"全军戒备,屯田练兵,静待天时。"窗外传来更夫打更声,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远处,西凉方向的天空隐隐泛起红光,那是董卓为威慑关东诸侯,正在焚烧洛阳宫室。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洛阳的浓烟时,这座千年古都己成一片火海。百姓们背着仅存的家当,在残垣断壁间奔逃。而关东联军的战鼓,正从东方隐隐传来。李维用生命换来的,是天下人心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或许,在这乱世之中,终会有人能结束纷争,还天下一个太平。而李氏兄弟,也将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做出属于自己的抉择。
《陇西李氏忠义列传》——李维,陇西狄道人,三朝元老。桓灵年间,官至尚书令。黄巾起义时,他洞察利弊,力阻刘宏采纳私募乡勇、废史立牧等短视之策,首言此举将致天下大乱 。虽多次谏言未被采纳,仍坚守本心。刘宏临终问政,他坦言"陛下欲中兴汉室,然百姓仍苦",尽显首臣风骨。董卓乱政,废立皇帝,李维当庭怒斥其不忠不孝,最终慷慨赴死,以生命践行对汉室的忠诚。
李嘉为李维胞弟,遵兄长遗命与家族"见机而作,择主而事"之训,固守赵郡和陇西。他厉兵秣马,屯田练兵,静待天时,既保一方百姓平安,又延续李氏忠义之名。
后世评曰:李氏兄弟,一文一武,一忠一智。李维以死明志,不负汉室;李嘉审时度势,护佑苍生,皆不负陇西李氏忠义家风,堪为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