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二年春,洛阳城的柳絮纷飞如雪,飘落在南宫的琉璃瓦上,又被宫人匆匆扫去。`咸′鱼^看+书/罔¢ ¢追*蕞*新-章,踕?邓绥依旧端坐在珠帘之后,案头堆满了新的奏章。她手持朱笔,仔细批阅着每一份文书,纤长的手指在竹简间轻轻划过,时而停顿,时而批注,神情专注而凝重。
自整肃邓氏外戚后,邓绥愈发勤勉。她深知,朝堂局势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动荡。这日,有官员上奏,言及冀州因连年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载道。邓绥神色一凛,立即下旨调拨国库粮食,开仓赈济,并选派得力官员前往冀州,监督救灾事宜。她还下令减免灾区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生产。·x!j?w/x`s.w!./c\o.m`
在教育上,邓绥也未曾懈怠。太学中,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每日都会准时响起。她时常派人前往太学,了解学子们的学习情况,对品学兼优者予以嘉奖,希望能从中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朝廷所用。同时,她大力推广文化,鼓励文人著书立说,一时间,洛阳城内文化氛围浓厚,各类学术著作层出不穷。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宦官集团在蔡伦的带领下,势力不断膨胀。他们凭借着对宫中消息的掌控,在朝堂上逐渐拥有了一席之地。蔡伦时常以商议政务之名,与朝中大臣往来密切,看似为朝廷出谋划策,实则在为自己和宦官集团谋取利益。?零/点`墈.书+ -醉′辛′章`结`哽¨鑫^快¢而邓氏虽经整顿,但邓骘西征归来后,军权在握,邓氏家族在军中的影响力依旧根深蒂固。邓骘表面上对邓绥恭敬有加,可私下里,却也在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与朝中一些大臣相互勾结。
陇西李氏祖宅中,李诚坐在书房内,望着墙上李氏先祖的画像,久久不语。案头摆放着最新的密报,皆是关于朝堂局势的消息。李宣从赵郡赶来,与李诚商议家族未来。“如今邓太后摄政,手段强硬,外戚与宦官虽有矛盾,却也相互制衡。我们若此时贸然行动,只怕难以成功。”李宣说道,眼神中满是忧虑。
李诚点点头,叹了口气:“不错,我们唯有继续隐忍。这些日子,家族子弟在朝堂修订律法,己初见成效。虽未将关键条款加入,但也为日后埋下了伏笔。地方上,私兵潜伏在民团中,也未引起他人怀疑。只是这等待的日子,实在难熬。”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先祖能蛰伏十载,我们也定能等到时机。”李宣握紧拳头,坚定地说道。此后,李氏子弟更加小心谨慎。在朝堂上,他们对各方势力都保持着表面的友好,从不轻易得罪人。在修订律法时,也只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做文章,以免引起他人的警觉。
在地方上,李氏家族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暗中帮助百姓,赢得了不少民心。他们以行善为名,修建义庄、学堂,救济贫苦百姓。这些举动看似是为了积德行善,实则是在为家族积累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
这一年的中秋,洛阳城张灯结彩,百姓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南宫内,邓绥望着明月,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她深知,朝堂的平静只是表象,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而她,作为太后,肩上的担子沉重无比。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维持住这脆弱的平衡。
与此同时,陇西李氏的族人在祖宅中秘密聚会。月光洒在庭院中,众人围坐在一起,低声商议着。他们知道,隐忍的日子还很长,但他们坚信,终有一天,李氏家族能够重振辉煌,在这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这场权力的博弈,也将在这漫长的蛰伏与等待中,继续延续下去,等待着那个足以改变一切的转折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