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
李明暗自叫苦,千算万算,没算到这个校尉竟然这么精明!
连他虎口上,练刀磨出的茧子这种小细节都观察的这般仔细。
你他娘的不是抓壮丁么?抓壮丁也盘问的这么仔细?
冷汗,瞬间就打湿了后背,看来今天要跟李三通栽在这西秦军营外了!
他不作声的观察着围过来的几个亲兵,心里在默默计算着突围的方向。
做好了拼命的准备!
“误会!误会!”李三通急忙摆手。
他也是急的满头大汗,赶紧解释道:“军爷,误会啊!俺侄子打小就父母双亡,一首跟着俺在伙房里打下手来着。
洗菜切墩,杀鸡宰羊,干了好些年!”
说罢,怕校尉不信,伸出自己的巴掌,一脸委屈的叫道:“当厨子的常年握着菜刀,哪个手上没有茧子啊!”
“嗯?慢着!”校尉喝住了手下。
听李三通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又看他表情不似作伪,仔细看了看李三通的手,确实也是满手老茧。
“莫非真是厨子?”校尉心里嘀咕。
不过他也是多疑之人,问李明道:“你也会做饭?会做些什么!”
李三通张口欲答,被校尉一指,说道:“你闭嘴!让他自己说!”
李明毫不犹豫答道:“俺会的不多,没俺叔本事大,不过做些面食还比较拿手!”
校尉又问:“面食拿手?我来问你,若是要做手擀面,宜用温水还是凉水和面?”
李明张口就答:“温水和面,开水下锅,煮出来面条会比较筋道,若是再打个鸡子进去则会更有弹性。”
听到李明的回答,校尉才点点头,心里信了七八成。
“这么说,还真是厨子。”他嘀咕道,“如此一来,送去……有点浪费了。”
说罢,对着李三通叔侄二人说道:“既然你们会厨艺,那就先安排进伙军营吧。”
李明自然是大喜,兜兜转转,终于还是达成目的了。
叔侄二人对着校尉赶紧道谢。
校尉一摆手,道:“莫怪我谨慎,这伙头军招人,向来如此!”
李三通一脸讪笑,恭维道:“不敢,不敢,军爷您也是职责所在。”
“今晚你们叔侄露上一手给我看看。嗯,就吃你做的手擀面!”校尉指着李明说道。
而后眨眨眼睛,用山西话笑道:“其实俺老家也是河东!这陇右滴厨子,做面难吃的很哩!”
李三通拍着胸脯保证,用山西口音回道:“您就瞧好吧!”
校尉这才对着手下一个亲兵吩咐道:“带他们去伙军营!”
“诺!”亲兵点头,对着二人一招手,道:“随我来!”
李明二人跟着亲兵,离开了这里,悬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了下来。
现在只剩最后一关考验了,只要晚上这顿面能让校尉吃的满意,那就再也不用担心,会惹人怀疑了。
路上,两个人彼此交换眼色,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碍于亲兵在旁,也不敢出声交谈。
亲兵将二人带进了伙军营,找到管事的头目小声嘀咕了几句,转身走了。
管事的对着二人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将他们二人带去一间堆满了食材辎重的帐篷,不冷不热的说道:“咱们如今辎重缺少,营帐不够住,你们二位新来的就在这委屈委屈吧。”
李三通呵呵笑道:“不委屈不委屈,有个窝棚遮风挡雨就够了。”
管事的对他如此上道也很满意,指着旁边的帐篷说道:“里面食材家伙事一应俱全。
待会我差人送了戎服过来,换上了就赶紧做饭,校尉还等着品尝你们的手艺呢!”
李三通点头哈腰的把他送走了。
不大会,一个身材矮小的伙头军,送来了两件还带着干涸血迹的破烂戎服。
看这上面的斑斑血迹,也不知是从哪个死尸身上剥下来的。
伙头军一句话没说,扔下衣服转身就走了。
营帐里只剩下了叔侄二人。
李三通谨慎的探头西处望了望,见伙军营里一片忙碌景象,并无人关注监视,这才彻底放了心。
转身对着李明压低声音说道:“先对付过去今晚这关,随便凑合一夜。
明天找寻个借口外出砍柴打水,咱们再逃回长安。”
“啥?回去?”李明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道:“好不容易才获取了信任,混了进来,才不回去呢!”
李三通急道:“不回去你还想干啥!还心心念念着报仇呐!
我说小子,你想的也太简单了!哪有那么容易!
今日要不是有我在,你就露馅了,连第一关你都过不了!”
李明嬉皮笑脸的凑过去对李三通说道:“这不是有三叔您在么!你看,咱们叔侄配合得多默契,把那校尉唬得一愣一愣的。”
“去去去!少来拍马屁!”李三通没好气的拍了李明一巴掌,道:“必须得回去!这事没得商量!咱们要报仇,靠自己是不成的!”
李明知道要想继续卧底下去,必须得说服李三通,急道:“三叔!咱们李家村几十口人命可都算是间接丧在了薛氏手上!
包括七叔公在内,一个个死的那么惨!这血海深仇,你能放得下?”
“我。。。”说起生父七叔公,李三通眼圈也红了,叹道:“阿爷的仇,我当然放不下。可是这事,必须得从长计议!
一切要看家主的意思,只有大军出动才能报仇。
不然光靠你我这种小人物,顶个屁用!”
李明摇摇头,沉声劝道:“三叔此言差矣!有道是,过河的卒子扫千军。
鸡鸣狗盗之辈,亦能帮孟尝君逃出秦国。
小人物咋了?只要操作得当,焉知不能成事?
须知史上多少大事,都是小人物做的!
荆轲刺秦王之前,亦是名不见经传之人!
专诸刺王僚之前,也是屠猪宰羊之辈!”
光挑这些刺客举例,李明自然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
他越说越激动,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朗声道:“我记得房先生教过我们,《礼记》中记载,父母妻儿之仇,不共戴天,仇人不死,虽远必诛!
不能为亲复仇,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大丈夫报仇雪恨,又何须假手于他人!
春秋伍子胥,汉朝董黯,东晋桓温,皆为亲复仇,天下共赞之!
谁不夸一声至纯至孝的好男儿!
连孔圣人都说,杀亲之仇,十世犹可报之。可见,咱们这事,是连圣人都赞同的!”
一番偷换概念的话,说得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尤其是李明把报仇往孝道上引,又举了那么多的实例,要知道,古人可是最重孝道。
这下成功点起了李三通胸中被强压下去的复仇火焰。
李三通重重一拍大腿,咬牙道:“好!说得好!
好一个大丈夫报仇雪恨,又何须假手于人!
今日咱们叔侄就拼上这条命去,为李家村惨死的血亲复仇!为我阿爷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