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本册子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
前方战事吃紧,上书房里一道接着一道的折子递了上来。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坐在他刚刚坐了三年,还没有坐稳的龙椅上一筹莫展。内心煎熬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毫无招架之力的望着下面死寂一片的“忠臣们”。
溥仪开口问道:“众爱卿,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解前方战事之急?有没有哪位爱卿可以领兵南下与这帮反贼一决雌雄?有没有人知道下一步朕应该怎么做?”溥仪连着问了三个问题,但朝堂上仍是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看一眼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溥仪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抓起案桌上的奏折狠狠的向跪了一地的“肱骨”大臣们砸去。话说作为人中龙凤,一国之君的皇帝龙颜大怒,堂下的百官应该吓的瑟瑟发抖,山呼息怒,臣当有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才对。可是堂下的这些老滑头们早就不在乎这个还是毛头小子的新皇帝,只是佯装的上朝,下跪做做样子罢了,至于皇上有什么问题他们自然也是不愿回答的,反正那么多大臣,自己不做声就好了。
心急火燎的溥仪注视着鸦雀无声的朝堂大臣,突然冷冷一笑,似怒似喜,似嘲似讽,五味杂陈。随后长叹一声,挥了挥手:“退朝吧。”话音刚落,堂下山呼万岁,声音洪亮犹如九钟齐名,君臣都好像解脱了一般,轻松的笑意浮现在脸上。
“皇上,您要起驾去往何地?是皇后处还是淑妃处,老奴好去传至。”御前总管太监站在溥仪身后小心的询问着。
溥仪思虑片刻说道:“不用了,朕哪也不去,朕想自己走走,谁也不要跟来。”
总管太监刚要会话,溥仪手一挥,“下去吧。”便自己一个人径直的走远了。
溥仪独自走着,看着这紫禁城的一草一木,不由的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和能力,一个关外部落可以主宰整个中国,必是有过人的能力和勇气。“哎。”想起朝堂的百官,溥仪不免又叹了一口气,真真的自愧不如。
溥仪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御书房前,侍卫和太监们看见皇帝独自走来,不由的诧异,但都赶快的跪下请安。
“都平身吧,朕只是想自己走走,你们不用跟着进来了。”溥仪说着自己独自走进了御书房。
今天的御书房格外的宽敞,安静,没有了平时嘈杂的宫女太监,心静如水。溥仪想着这里是老祖宗以前的智慧和勇气的聚集地,也许在这里自己能找到解决前线战争的锦囊。
溥仪一边想着,一边随手翻阅着,“大金国是清朝的开始,也许从最初的祖训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溥仪嘴里都念着。
一本赤红色锦缎包着的书不由的吸引的了溥仪的注意,他将书拿了起来,“咳咳,咳咳。”虽然是御书房天天都要打扫,但是这本书可能被压在其他书下面太久了,猛的一拿起来还是充满了发霉的味道,呛的溥仪咳嗽了起来。
溥仪将书拿的尽可能的远,小心的拔掉上面红色的锦缎,里面竟然也是红色的书页,上面的文字是烫金的,看起来年代很是久远,因为上面都是纯正的满文。
溥仪看着上面的满文,不由的皱了下眉头,虽然他是满清的皇帝,可是这满汉一家亲很多年了,对于纯正的满文已经有心无力了,所以打开这本书,准确的说是册子,对着上面所写的编年史一样的记载只能望而兴叹了。
溥仪要放弃这本书册的手刚刚抬起,又突然的想起了什么,重新将书拿了回来,郑重的打开书册,认真的读了起来。虽然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深思细看,好像也看出了一些端倪。
书册的内容是旧时的编年史,但是更为简单,只是记载了时间和一些事情的简短表述。大概就是在某某年,出现了某某人,干了某某事,虽然内容简单,但是看着时间和事情不觉得让他大惊失色。
上面记录的都是大金国和后来满清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但是出现的人名好像有些奇怪,按说于清朝的大事件相关的人应该都是满人,倘若不是满人也应该的蒙古人或者其他部落的人,但这上面的人名好像是一个汉人。
要说汉人影响了满清的重要时刻也是有的,例如满清入关时的洪承畴,他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
但是满清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关系的汉人,好像不曾出现过,更为奇特的是,好像这个汉人的名字姓氏都是一样的。
“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溥仪紧皱眉头思索着,“是张!”溥仪叫了起来,是的,这个字是“张”。略一思索,好像记得礼部侍郎是姓这个姓,记得他在登基大典上介绍过自己。平时上朝大臣们多不说话,也就不太记得大臣们的名字了。
溥仪合上册子,弯腰拾起掉落的锦缎,又重新包裹好,随手放在了案台上。手松开的一瞬间突然想起了什么,心里一动,难道这就是祖宗传下来的那个秘密嘛。
关于这个秘密,溥仪一直以为是老祖宗为了提点后人而设置的一个局,没想到今天自己居然看到了直接的证据。关于张氏一族和清皇室的关系,别说溥仪,就连当初传话给他的皇阿玛都没说清其中的关系。
溥仪好奇的心性被这个“张”字勾了起来,什么前线战时,皇室存亡,统统先抛在了后脑。
“来人!”溥仪拿起了案台上的锦缎包裹着的册子说道。
“臣在。”门外候着的御前总管太监应到。
“去叫礼部侍郎到南书房来。”溥仪走出御书房,回头又看了眼那案桌上的累累书籍,转身向南书房走去。
礼部侍郎张显忠的轿撵刚落地,后面一匹快马就追了上来。
“张显忠接旨。”
张显忠弯腰出轿,忙跪在地上。来人也不下马,从后面包裹中抽出一卷黄布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命礼部侍郎张显忠速到南书房面圣,钦此。”
“臣领旨。”张显忠起身双手上捧接过圣旨说道,“臣即刻动身。”
“张大人,我等另有公务就不停留了,望您速速进宫,皇上已经在南书房等着你了。”公差说完抱拳提马走了。张显忠一脸愁容的看了看远去的公差,心里有些不知所措。皇上突然召见自己不知是吉是凶。
“上轿,进宫。”张显忠手拿圣旨又钻进轿子里,撩开轿帘对站在门口的管家说道:“你去告诉夫人我中午在宫里吃了。”
张显忠放下轿帘,不再理门口的管家,大声说道:“快点,没听见皇上等我呢吗。”轿夫们这才扛起轿子一路小跑的向皇宫行去。
溥仪坐在南书房中,手里来回摆弄着那本册子,心里盘算着一会儿礼部侍郎到了怎么开口问他。
“礼部侍郎到。”一声传话让溥仪心里更加乱麻。只见礼部侍郎匆匆忙忙从外边跑了进来,到皇上面前就要跪下行礼。
“行了行了,不必行礼了。”溥仪挥挥手,“来人,看座。”话一出口,有太监搬来一把椅子,张显忠被皇上这样反常的举动吓了一跳,楞是没敢起身。
“起来,我说让你坐下。”溥仪看着愣在一旁的礼部侍郎说道。
张显忠这才确信皇上说的话他没听错。小心翼翼的从地上起身,慢慢的座到椅子上。
“别怕,朕找你来有事要问你。”溥仪看着张显忠晃了晃手里的小册子。
“陛下尽管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溥仪将小册子让太监递给张显忠,张显忠接过翻看两页,眉头不由紧皱,这上面写的都是满文,他是汉人,也没学过满文,自然看不懂这些字的意思。
“这上面写的是我大清皇室的编年史。”溥仪想了想还是开口了,“里面记述的都是我朝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姓氏,‘张’姓。有一个张姓汉人家族参与了几乎所有清朝的历史事件。”溥仪顿了顿,端起茶杯来喝了口茶,眼睛却不经意间瞟向张显忠,观察他的反应。
“臣…”张显忠听了皇上的话更是摸不着头脑,张氏一族和皇家联系在一起他听都没听说过,心想要是真的我现在也不至于才混个礼部侍郎了。
“我就想问你,你家里有没有过什么和大清皇室有关的故事和规矩?”
“这个…”张显忠想了想说道,“要说有就只有一条勉强算是。”
“说来听听。”溥仪拖着腮帮子,眼睛里冒出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