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有人不想活了
又死人了?
听到刘英的禀告,朱元璋眉头微皱了一下。×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国子学如今规模再度扩大,全校师生加起来有六千多人。
朱元璋觉得,国子学的规模还不够大。
有计划对国子学进行再次扩张。
六千多人生活在一块,说实话,出现一些意外,有人员去世,再正常不过。
毕竟人越多,去世的概率也就越大。
可这一次,情况明显不同。
因为这已经是个本月之内,死掉的第三个人了。
“死掉的是谁?
助教还是学生。”
朱元璋望着刘英询问。
“回禀陛下,死者名叫刘震,笃志堂丁班学生。”
刘英显然已经是提前做了功课。
知道不少的事儿。
“因为什么死的?”
“回禀陛下,是跳井自杀。”
“跳井自杀?什么原因导致的跳井自杀?”
“目前得到的说法,一说是让这刘震去挑大粪,他心生不满,觉得受到了折辱。
所以就跳井自杀了。
也有说,是这刘震连续考试成绩不怎么合格,再这样下去,注定了要去当吏员。
不愿意如此丢人现眼。
所以悲愤之下,跳井自杀。
也有的说是国子学今年以来。课业加重,学子们休息的时间不够。
压力太大。
很多人都经受不住。
所以这刘震就跳了井。
具体原因到底如何,属下……这里还没有查探清楚。”
刘英的声音有些低了。
“陛下,属下接下来就多安排一些人手到国子学,加大力度进行探查。”
听到刘英的话,朱元璋摆了摆手。
刘英见此,一下子就慌乱了。
担心这是自己一些地方没有做好,引发了陛下的不满。
这是他特别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情况。
“锦衣卫事务繁多,成立至今,不过一年多。
各个地方都需要理会,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更不可能事无巨细。
尤其是国子学这里,咱之前也没有刻意交代,让你多派人手。
而国子学这里人又多,此时去世的又是一个学子。
想要把什么都给弄的到边到位,是不可能的。
咱没怪罪你的意思。”
朱元璋望着刘英出声解释。
怕刘英有什么误会,心里压力大。
刘英他可是很看重的。
这是正儿八经的,自己的心腹之人。
上辈子时,刘英已经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忠心。
而且,用起来也很顺手。
既然是心腹之人,那自然而然,就要有心腹之人的待遇。
有些事儿,该解释的要解释,该安抚的要安抚。
听到朱元璋的话,确认陛下真的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陛下对自己做的事很满意,也很理解。
刘英只觉得,心里面暖暖的暖暖的。
跟着陛下,真的很幸运。
自己家,本来不过是一农户而已。
当年,自己爹帮助陛下也不过是随手而为。
舍了几尺见方的土地,给了陛下父母一个安葬的地方
谁能想到,今后竟能得到陛下,这样的报答!
而陛下做事儿,虽然雷厉风行,嫉恶如仇,在惩治人的时候毫不留手。-三`叶·屋, ,首~发¨
可在很多时候,还是是充满了人情味。
很懂得感恩。
当然,前提是别犯陛下的忌讳,别拎不清自己的位置。
就像曹秀那样,明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陛下给的。
陛下才是自己两人最大的靠山。
结果曹秀却偏偏吃里扒外。
在那等重要的事情上瞒着陛下,做手脚。
死了活该。
“陛下,属下接下来就加大力度,多往国子学那边安排人手。”
刘英决定来个知耻后勇,要争取把国子学那边的事情,给弄清楚。
一定要能对得起陛下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厚爱。
朱元璋闻言再度摆手。
“这个不急,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人手就行。
咱那里也有后手。
不要忘了,晋王还在那里面呢。”
晋王朱棡来到国子学那边去上学的事儿,知道的人不多。
但刘英很显然,便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种事情上,朱元璋不会瞒着刘英。
听了朱元璋这话,刘英点头应是。
同时,对于晋王朱纲接下来的表现,也有着很多的期待。
国子学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里面要么是祭酒,司业,助教等这些老师。
要么就是众多学子。
除此之外,负责做饭,清扫的杂役这些自然也有。
这些,最是适合他安排锦衣卫。
可关键是,这些安排的杂役,地位低。
很难真的窃听到高层的一些秘密。
晋王殿下则不同。
晋王殿下可是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到国子学的。
而且到了此时,晋王殿下在国子学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
不仅如此,晋王殿下如今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学生了。
成为了国子学的助教。
属于国子学里面的老师了。
而据他所知,这份助教的差事,不是陛下这里着手安排的。
而是晋王殿下,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获得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晋王殿下那里,得到的消息肯定要比自己安排到国子学的人,得到的多。
这事儿,问问晋王殿下,也是很好的。
能够得到更为详细的情况。
到了这个时候,刘英才算是彻底反应过来。
陛下把晋王殿下,安排进国子学的良苦用心。
原来,这事儿陛下老早就在布局了。
知道国子学里,在接下来不会太平静。
陛下在国子学这里,推行的一些改制,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吸引不少人进行反抗,闹事。
所以便提前将近一年进行布局。
有了这些布置,现在面对这些事情时,就会显得很从容。
陛下就是陛下,做事情就是不一般。
走一步看三步。
很多事儿还没做,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后手。
这次,若是没有陛下提前进行的布置,晋王殿下给安排到那边去。
那自己等人这边,想要把国子学的事情,更加深入的了解,是很难的。
刘英在这里,又和皇帝说了两句话。
见到陛下没有别的什么吩咐,就从武英殿这里离开,接着做自己的事情了。
刘英离开后,朱元璋脸上露出一抹冷笑。
这些人,终究还是忍不住了!
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动手!
就知道,自己在国子学里,把物理,农学加入其中。!看~书·君! ¨已-发\布·最_新~章.节\
必然会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纵然一开始时,自己这里能通过一些办法,将之给强压下来。
在国子学进行推行。
让农学,和物理学这些上桌吃饭。
可是,表面平静,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
那些人忍不了多久。
终究还是会在下面搞一些小动作。
来对这个事进行反抗。
想要坏自己的大计!
当然,就算是没有农学,物理学这些加入进去。
那些人也同样会看国子学不顺眼。
想要搞垮国子学。
在之前时,大明这边想要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种就是地方的推荐官员。
一种是科举。
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子学读书,然后授官。
只不过到了现在,地方推举做官,还有科举当官,这两条路都被自己给废了。
这并不是说自己,对于地方上推举上来的官员不重视。
不把他们当回事儿。
而是因为,如今地方上推举上来的人,越来越垃圾。
一个比一个的废物。
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是那些,一身臭毛病的酸儒们,在作祟。
很多的文人,和自己不对付。看不起自己。
明里暗里和自己进行较劲,这事儿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如高启等人便是如此。
不仅不受征召,不做官。
还在地方上唧唧歪歪,妄议朝政。
种种行为,令人恼火。
自己最见不得的便是这些。
于是,就杀了高启,还有另外一些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以拒绝朝廷征召来邀名养望。
受到众多士林之人追捧的,所谓有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慕权贵,不愿意为国家出力的人。
自己这边,才不会惯他们的臭毛病。
本来自己这边,就和这些文人之间的矛盾就挺深。
到了这个时候,来了这么一出。
那些文人们,看自己就越发的不顺眼起来。
面对自己这边的征召,自然是不敢再说不了。
但是这些狗东西们,也有他们的办法来糊弄自己。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地方上,给一下啥鸡儿都不是的人,进行造势。
吹嘘他们的名声。
把一把废柴,给说成栋梁之材。
然后,让地方的官府进行推举。
弄到朝廷这里,让朝廷给他们授官。
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上来的所谓的贤才,是一个什么成分。
可想而知。
一个比一个的差劲。
想要如同还没有建国之时,通过提举得到刘伯温,宋濂这等真正有才能的贤才,已经是不可能。
也是因此,自己这边在去年时,干脆停了推举,这么一个任官的途径。
而这些文人们,有很多看不上自己,和自己不对付,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出身低。
是要饭花子,放牛娃出身。
这只是一个表面原因而已。
张九四这家伙,不过是个私盐贩子而已,出身不比自己高到哪里去。
当年身边不一样是汇集了很多的文人,为他效命办事?
最为根本的原因,不是所谓的文人傲骨。
而是因为,有很多文人梦想着要实现,君与大夫共天下。
让自己处处信任他们,重用他们。
把他们给捧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如同宋朝,如同张九四那样,给他们超高的待遇。
而自己对于这些,向来是看不上。
君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的教训就在眼前,自己怎能再犯这种错误!
对于这些文人,自己也用,但同样也有着防备。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才会有所谓的傲骨。
才会在这里作妖。
干出一系列,想要让人把他们给砍死的事。
自己若是提高文人待遇,放出风来说,要与士大夫共天下。
你看这些所谓的有傲骨的人,不比狗跑的都快?
哭着喊着挤破脑袋,想要过来给自己当官办事。
但很可惜,这些事儿自己是不会干的。
他们的脸不大。
既然不想通过推举来做官,用推举来恶心自己。
那今后就别推举了,直接把推举这个途径给取消也就是了。
真以为没了他们这些人,自己这里就治不了国了?
至于说科举,自己将之给停了,不仅仅是因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很多都是眼高手低。
只会一些诗词文章。
真的去办事了,大多都不行,不堪其用。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之前通过科举,来选拔的人都是南人。
连一个北人都没有。
这等结果,让朱元璋特别恼火。
努力消除南北之间的隔阂,让分裂已久的华夏,重新融为一体。
是自己一直致力于想要做的事。
确实,北方经过蛮人的多年荼毒,论起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确确实实是远比不上南人。
可是,那也不可能在科举之时,连一个北人都选拔不出来。
于是,自己一怒之下,停了科举。
大兴国子学,用国子学来培养人才。
如今大明,除了父兄立下赫赫战功,所进行的一些恩荫官外。
做官的途径,只剩下了国子学这一个。
自己这一招,可谓是打到了很多人的七寸上面。
这些人又怎么会不着急?
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子学祭酒的位置,愈发重要。
如此重要的地位,又怎么会不想着抢过来,任由宋讷这个他们很多人眼里面的北侉子来占据?
上辈子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把宋讷,以及自己所弄的国子学,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将之给毁掉。
而到了后面,宋讷去世之后,自己这边难以找到合适的国子学祭酒的人选。
国子学还真就被这些人,给逐渐的搞垮掉了。
宋讷在时,国子学能培养出很多特别好用的官员。
宋讷去世,立刻一落千丈。
而自己后面,也开了科举,进行开科取士。
遂了这些人的愿望……
真的论起来,在这场争斗当中,自己其实是输了的。
虽然,那些想要对宋讷动手,并且在后面,重开开科举后,弄出南北榜案的那些人,被自己给杀了个人头滚滚。
但是,从大局而言,自己确实是输了。
输得一塌糊涂。
尤其是到了建文年间时,遇到朱允炆这么一个,脑子被驴踢了的蠢货。
这些文人们,反扑的厉害。
还好老四靖难成功。
老四在行事上面,很多都像自己这个当爹的。
有手腕,很强势,不被文人所迷惑。
把很大的一部分文人,给狠狠的削了一番。
才将其给遏制住。
但后面,随着老四去世,这种趋势再一次开始发展起来。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文人彻底坐大。
武将被弄到了尘埃里。
后面,连五军都督府这些都成为了摆设。
本来只是负责后勤的兵部,愣是取代了五军都督府。
让众多的文官来掌兵。
就连戚继光这样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在面对文官之时,都要卑躬屈膝,自称走狗。
何其悲哀!
重来一次,自己定然不会再让这些人得逞!
上辈子自己输了一次,这辈子要赢得彻彻底底!
在这件事情上,朱元璋有决心有信心。
同样也有手段。
如今的自己,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那个朱元璋。
从现代留学归来,自己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的。
已经蜕变了。
眼光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开拓。
不是朱祁镇这么一个混账玩意儿,被人抓着到草原上了留学了一番。
回来后还是那般的愚蠢。
是时候把老三,从国子学那边,给找回来问一问,国子学那里的情况了。
也是时候给老三升升官,让老三成为国子学的学丞了。
这些人既然闹腾起来了,那也到了着手进行清理一番的时候了……
……
国子学位于秦淮河畔,分外繁华。
如今,已是大明的最高学府。
尤其是现在,在国子学学有所成的人,将会被直接授官之后。
国子学的地位,那更是直线上升。
虽处繁华的秦淮河畔,但是高高的围墙,却将外面的繁华给隔开了。
变成了两方不同的世界。
夫子庙的繁华,从大明现在,一直延续到了几百年后。
六百多年后,南京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依旧是游人如织。
哪怕不是节假日,游人也是摩肩接踵。
不过,国子学这边的助教,金文徴等人,对于这份繁华,却体会不到。
没有丝毫身处这等繁华之所在的自豪与欣喜。
有的只是无尽的憋屈与愤怒。
皇帝太过于抠门了!
尤其是扩招之后,更是如此。
原本他们这些助教,还能四个人合住一间宿舍。
结果现在,愣是弄成了六人间。
这也就算,宋讷这个国子学祭酒,更是过分。
制定了一系列极其严苛,堪称军法一般的规矩。
把他们限制的格外难受。
“德儒兄,真的要把这奏章给送上去?”
同宿舍的其余助教,望着金文徴出声询问。
由金文徴亲自执笔所写的这份奏章,列了宋讷的十宗罪。
把矛头直指宋讷。
要把宋讷从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赶下去。
“自然要送上去。
宋讷这个北侉子,残酷无情。误人子弟。
岂能让他再如此欺压众学子!
这些都是栋梁之材。
而今,因为宋讷的胡作非为,接连死亡。
我等仁人义士,又岂能坐视不理德?”
“德儒兄说的对!
确实不能忍!
让我也在下面署上名字,咱们联名上奏!”
其中一人说道。
这话出口后,另外几人也都纷纷开口,都执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
金文徴拿着这奏章,走出了宿舍。
他要找更多的助教,共同署名,共做大事!
在从两个宿舍出来后,他来到了第三个助教们居住的宿舍。
请年轻的助教吴行,也在这奏章上署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