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拉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萝拉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妻薄情 > 第141章 新内阁人事调动

第141章 新内阁人事调动

不想错过《我妻薄情》更新?安装萝拉小说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

放弃立即下载

三月, 李首辅告老还乡。

除却后一点点名上瑕疵,他几乎全身退。后人评价起来,恐怕多褒扬, 毕竟, 李首辅内阁虽然没大作,和帝王关系尚算融洽, 不功不过地让国家安稳地度过十年之久。

虽然偶天灾, 偶人祸,北方瓦剌隔三差五地『骚』扰边境,还发生过寒『露』之变这样惨剧,南方海域与倭寇常战事, 西南不太平。

在古代,这样安稳很难得了。

至少,离史“民不聊生”四个字, 还一距离。

然……然!

程丹若满腹叹息, 却无人可说,大概这就是古代游戏规则吧。

只要李首辅还活着,皇帝就打算树立他为君圣臣贤典范,不会他。

她唯一能做, 竟然是祈祷皇帝贤明,以后还能记得这事,抑或是哪个臣子和李家仇, 等李首辅死了以后,再重提旧事,清算李家。

其他就没了。

日子还要继续过。

李首辅退休后,内阁就剩三个人。

程丹若还在晏家时,曾以为许、王在争这个空出来名额, 现在,她才发现争名额前提,是皇帝打算往里塞一个人。

内阁无员。

虽然从先帝时期开始,到今上继位,内阁已经从一个顾问团变成了宰相机构,并没形成例,没退一个就补一个规矩。

,皇帝第一个大作,仅仅是任命杨次辅为首辅,统领内阁。

杨氏内阁年代,到了。

程丹若对这人一无所知,从前在晏家没听过,好在她身处权力心,耐心留意周围只言片语,慢慢就拼凑出相关信息。

在,且做一个对比。

李首辅家境贫寒,全靠族人资助方能考进士(这或许是他默许族人圈田重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只是翰林院修撰,负责修。

他运气好,今上被过继,立为太子,先帝命人为他讲学,李首辅就这样成为了皇帝老师,与他结下师生之情。

今上继位,李首辅虽母丧,回家丁忧三年,可皇帝没忘记他,守孝一结束就把人找回来,先为礼右侍郎,隔年入阁。

他事稳健,时常调和皇帝与老臣矛盾。后来,他被任命为首辅,延续一贯作风,稳求进。

杨首辅不一样。

他是少年才子,一首风流好诗,十八岁就成了进士。更重要是,他爹曾官任尚,他自懂事起,就对官场一套了如指掌。

翰林院挂职,外放五年,回来做御史,再刷刷资历,顺利在五十岁入阁,如今五十五岁,年富力强,已经是首辅了。

这么一位官场老将做老大,两任内阁交接条不紊。

三月底,交接完成。

重头戏来了。

杨首辅上奏皇帝,恳请增加内阁席位,并提名许、王两位尚入阁。

--

晏家。

晏鸿之近痛风又犯了,没敢喝酒,品着清茶,和王尚聊天。

“杨奇山上台了。”王尚感慨,“野心勃勃啊。”

杨首辅,名峤,字奇山。

“新官上任三把火。”晏鸿之慢慢道,“这第一把就烧到和许继之,我还是点意外。”

许尚,名延,字继之,外号“八面尚”。

王尚道:“他要探探陛下心思。”

“二人都进内阁,六可就唯其马首是瞻了。”晏鸿之判断。

内阁地位经过一系列变化:初,只是皇帝私人顾问团,后来

为提升内阁地位,规非六尚或侍郎不可入阁。

等今上继位,又进一制衡。

吏尚和侍郎入阁,握人事任命权力,确保调任畅通。管财政户尚和管科举礼尚都不在其,相对遏制住内阁。

至于兵权,兵尚曹阁老在,兵只调兵权,掌兵五军都督府,仍归皇帝直接统属,多为勋贵武将,又是一重制约。

可以看出来,皇帝虽然倚仗内阁,仍戒心,以六制约。

这固然大程度上确保了帝王权威,却拖慢了政效率。

各各屁股,这是没办法事情。

如今,杨首辅申请让许、王二人入阁,代表他向皇帝申请:咱们统一下门,提高点效率,干点大事,不?

晏鸿之问:“厚兄怎么想?”

王尚道:“这要看陛下决心多大了。”他想想,给句实话,“依我看,陛下已经下了决心。”

晏鸿之慢慢点了点头。

--

在所人观望,皇帝思考几天,后同意了杨首辅申请,并对职务进调整。

杨首辅升为吏尚,兼任东阁大学士

曹阁老升为次辅,为兵尚兼渊阁大学士

崔阁老为吏左侍郎兼武英殿大学士

许尚入阁,兼任级殿大学士

王尚入阁,兼任建极殿大学士

人事、财政、军权,全归于内阁。

同时重申了六科职务,明确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百司之事”。

很巧,调任诏令下发那天,是程丹若上班。

她捧着印玺,在内阁小房里看到了新鲜出炉旨意。

这和之前说完全不一样啊!

程丹若沉默地盖完章,回去反思。

她发现,自己对政治太稚嫩了。

只是在晏家时,随便听女眷闲聊揣测,就以为许、王仅一人能赢,甚至两人谁入阁,关系到心学和理学发展。

现实哪这么简单。

或许,某派领头人能够位任高官,确实对学派影响,皇帝会关心这个吗?

然不会。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喜欢儒家,讨厌道家吗?朝廷官员为科举南北榜名额,快要打出狗脑子,妨碍皇帝任用谁了吗?

程丹若调整思路。

官官利益需求,朋党、学派、地域……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些。

为巨大人脉网络,才是官员升迁重要倚仗,一般普通官员,皇帝哪能记得谁是谁。

她又不官,为什么不站在皇帝角度看问题呢?

许、王同时进内阁,代表着六对内阁制约降低了,内阁权势更大,地位进一步提高。三省六,本来就是为了分散相权设。

将权力再度集,通常意味着……要搞大事。

猜测正确。

在今年财政计划上,皇帝决削减卫所开支,除却边境卫所,内地卫所少发钱,让他们屯田开荒,改种地去。

这不是改,是既事实,多年来,很多卫所子弟已成农民,根本不会打仗。

军费大头,用以募兵。

这件事,在泰平十七年秋天就了影子,十八年考试侧面印证,十九年春天,皇帝终于下决心。

卫所不了,可大夏麻烦还是很多。

北面蒙古族分分合合,没忘记持续『骚』扰边境,时候他们互相打,时候一起打夏朝,什么时候他们统一,汉人麻烦就大了。

西南少数民族依旧自治,偶尔叛『乱』

,琼州外国人打打杀杀,东北是女真、高丽时不时出事,东南沿海倭寇、海盗猖獗。

皇帝上位十九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藩王子弟,变成大权在握帝王。

磕磕碰碰执政生涯,他犯过错,做对过,慢慢懂得了一个道理:

我强敌弱,我弱敌强。

君王强势,臣子就会臣服,国家强盛,周围敌人才不敢『乱』。

靖海侯谢云已经死了十八年。

昌平侯已经五十多岁。

他需要新将领,新血『液』,新强兵。

然了,计划是计划,募兵不可能一下子取代卫所。

皇帝深思熟虑后,认为北地不能『乱』,没必要大。为寒『露』之变后,已经梳理过一回,军费勉强到位(特指发到士兵手里),将领可靠。

改革可以,没十足把握,改什么都不能改北边。

西南呢,不能『乱』,万一触碰到什么敏感神经,让某些族以为要拿他们开刀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拿倭寇开刀就很合适了。

东南沿海,从广州到浙江、江苏,再到山东,海防线这么长,大家都想要钱要人。消息传出去,奏疏一本接一本,都是哭穷喊爹。

照理说,这事和谢玄英毫无关系,他太年轻了,又没任何正式地方军职,可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皇帝要改革军制。

地利:他人在山东,正和倭寇干架。

人和:干赢了。

--

消息传到光明殿那天,好巧,又是程丹若值班。

她今天工作,又是给皇帝捧私印。

荣安公主已经出嫁,今天活计是给嘉宁郡主添妆。是侄女,不是亲闺女,皇帝就很随便,印都是石太监盖。

皇帝正在翻奏本,看到昌平侯新消息,大喜过望:“三郎可真没辜负朕对他期望。”

他笑着对石太监说:“他把江龙杀了。”

程丹若思考:这是谁?

“二江为祸多年,总算恶恶报。”石太监笑容满面,“恭喜陛下,海域大平之日为期不远矣。”

皇帝笑笑,却道:“言差矣,少了一个,另一个只会更难打。”他皱眉,复又松开,“不过一事,东边能安稳一段日子了。大伴。”

石太监躬身:“是。”

“替朕批复,让三郎先回来。”皇帝道,“一去小半年,苦了他了,年都没回来过。”

石太监道:“谢郎替陛下分忧,是甘之如饴。”

“他真是长大了,不枉朕疼他一场。”皇帝挺高兴,感叹道,“好,了这功劳,别人不会说闲话。”

瞥见桌上给嘉宁郡主恩旨,倏然想起什么,“升了官,好说亲事,今年都二十了啊。”

石太监凑趣:“以谢郎才貌,谁难说亲事,都不会是他难说呀。”

皇帝听了这奉承,就好像是被夸了亲儿子,笑眯眯道:“说得是,天底下哪个姑娘不想招他做夫婿啊?”

抬头,正好看到殿里唯一一个女子,不由玩笑:“程司宝,想不想?”

程丹若还在想“二江”是谁,闻言顿了顿,方才委婉道:“回陛下话,臣不爱做梦。”

皇帝大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小说推荐
孕期被害,战太太带娃回归杀疯了 顶级坏蛋 那个渣男居然变成绝世好男人了 先婚后爱:和老板的闪婚日常 临时老公,玩神秘 夫人流产离婚后,疯批总裁他慌了 前世被虐惨死后她在京城杀疯了 炙骨撩思 桑语洲情 售楼小姐异能觉醒,末世我说了算 四合院:坑死易中海 无cp逃荒:寡妇带崽独美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