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赵光赞却带着兵去攻打那些根本没有人防守的北汉城池。
随后,赵光义还下令抓捕天师,强迫他做法攻击辽朝,惹怒天师拂袖而去,转而投靠了辽朝,并引来天雷攻开重重围困的宋军,把二万辽军解救出了重围,并救走了韩德让父子。
还有一万宋军归顺,成为天师的天军,如今根据线报,天师已经跟随辽军去了云州。
关于天师引天雷轰击城墙,封杀辽军,最后又把辽军从重围中救走,引来天雷,并骑大鹏鸟引天雷轰击宋军,救走二万辽军的事情,赵匡胤已经通过各级的战报早就得知此事了。
只是这些市面上的战报远不如身临其境的宋公公当面诉说来的震撼,宋公公毕竟是当时的现场目击证人,参与了这件事。
当他绘声绘色的给赵匡胤描述天师的厉害,引来天雷轰塌城墙时的震撼,赵匡胤都听得头皮发麻。
这真是太令人震撼了,如果有这样的天师辅佐,大宋横扫天下一统四海指日可待。
结果自己的两个弟弟刚愎自用,目无天师,硬生生把神仙一样的天师给气走了,这怎么不让赵匡胤恨的要杀了两个弟弟。
可此刻他恨自己不能御驾亲征,否则他一定亲自去攻打云州,把那位天师请回来,给与最高荣誉和厚待,让他护佑大宋。
最关键的,是天师如此神通,或许能治疗自己的病。
让自己重振雄风,重新君临天下,领军征战四方。
所以他比任何一个君王都渴望得到这位神通广大的天师的扶持。
听闻宋公公禀报之后,他对宋皇后说道:“传朕旨意,由太子率禁军十万,前往代州,会同二十万大军进宫云州,务必迎回天师,不惜一切代价!”
这之前赵匡胤一直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领兵作战,毕竟他儿子从未领过兵,生性又比较懦弱,不适合领兵打仗。
他原本还指望老三赵光赞能够辅佐自己儿子登上皇位,但现在看来老二赵光义越来越不像话了。
老三又是个扶不上墙的阿斗,十二万大军对战韩匡嗣十万大军,居然被对方气势吓得落荒而逃,全军不战而败。
这让他对老三也彻底失去了希望,眼下只有强行赶鸭子上架,让太子赵德昭领兵出征。
一方面增加兵力抢夺天师回来给自己治病,另一方面也锤炼太子,不过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将领去辅佐自己的儿子,免得他又成为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
他派去辅佐自己太子领兵的是潘太师。
太师潘仁美实际上也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大将。
他的女儿潘贵妃因为淫乱后宫,已经被打入了冷宫,赵匡胤也不可能把她放出冷宫了。
否则潘贵妃会再次跟宋皇后水火不容,而此刻他唯一仰仗的就是宋皇后和宋家,他不能扶持潘家再来影响宋家。
但为了让潘太师能为他所用,辅佐自己儿子,赵匡胤决定册封潘太师的侄女潘玉琴为德妃,已换取潘太师继续效忠。
宋皇后没有任何反对,面无表情的亲笔草拟了诏书,册封潘太师的侄女潘玉琴为德妃娘娘,并任命潘太师为监军,辅佐太子赵德昭讨伐大辽。
作战目的只有一个,夺回天师,不计代价。
潘太师被传到了皇宫,宣读了圣旨。
潘太师原以为他女儿倒台之后潘家已经被边缘化,他都已经等着老死家中,不会再见到皇帝,没想到皇帝居然还召见了他。
让他激动的老泪纵横,跪在地上只是一个劲磕头,话都说不出来。
赵匡胤同样说不出话,准确的说是他说出来的话没人听得懂,除了宋皇后。
宋皇后帮忙翻译说道:“太师,皇上说了,希望你把你的侄女潘玉琴过继到你的膝下,成为你的亲女儿。”
一听这话,潘太师整个人激动的全身发抖,差点屎尿齐流。
哭嚎着磕头:“谢主隆恩,老夫这就立刻回去办理过继,叫女儿潘玉琴前来叩谢皇恩。”
潘太师跟堂弟商量之后,堂弟哪有不答应的?
这事立刻就办成了。
潘玉琴正式过继给潘太师为女儿,行了叩拜大礼。
随后潘太师带着继女潘玉琴进宫叩见皇上。
赵匡胤当即册封她为德妃,并住进了原先皇贵妃的寝宫。
这已经是僭越了,但宋皇后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现在赵匡胤一心想让潘太师辅佐他的儿子赵德昭。